文革有几分道理,不能只从受害者的角度看
从历史的角度,中国封建王朝在建国时大封功臣后,在20年内(一代人时间),都要大规模清理功臣队伍。为什么?功臣们和他们的家人占得太多,成为国家不能承受之重。有人会问:为何建国时不少封赏点? 不可能,问题在于功臣们在自己的封赏之外, 利用权力为子女谋位子、房子、票子,而每个功臣可能有十来个子女, 而这些功臣的子女中多数能力有限,不能为皇家有效管理国家。要将这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功臣子女赶走,必须将那些功臣从权位上搬走。有理由要清理,没理由找理由也要清理功臣队伍,不然帝国就垮了,晋朝就是这样垮的。
就像历史书写的,这个清理过程充满了冤案、充满了血腥。文革也如此。
文革中的小环境,我们研究所的几个例子。
1。我们党肯定在某个阶段、某些场合讲过善待资本家、学者, 但更多、更广泛地说过: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到60年左右,很多出身中下家庭的,解放后大学毕业的,进入研究所已多年,而且开始往所里的领导位置上爬。这时候, 新兴的革命群众势力和来自旧社会的学者、解放后海归(50年左右,一回来就高位)就充满矛盾。我们所里, 一位老先生,是某个晚清名臣的后代,解放前国内的博士,在文革中就饱受各种冲击。
2。解放前就是学者,留下来的,他们的家底厚,生活条件好。50年左右海归的,在欧美生活条件好。我们所从建所起, 为了与他们过去的生活水平匹配,这些人的澡堂和食堂都是高档的与大众澡堂/食堂分开的。这个成为我们所文革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3。某位海归的儿子,回来时八九岁了,一到小学,热烈拥抱女孩子。这在刚走出旧社会的人民大众中的女孩子的家长们造成极大冲击,认为他们的女儿被侮辱了。文革中, 这事也被翻出来批判了。
事后看看,改革开发后,这些老干部的子女们利用父母的权力捞好处不要太厉害。所谓“八老治国”的子女就令天下侧目了。当年不整、掉一大堆,如果是“八十老治国”,那他们对国家利益的侵占,可能就是国家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