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里的杜牧不是我心中的杜牧
---- 杜牧的真面目
万鱼侯
我认识杜牧始于《遣怀》,而熟悉杜牧却始于《清明》。
我们很多人认识杜牧可能都是从《清明》开始。这一首诗在小学课本中,署名为杜牧。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读过很多的杜牧诗篇。这一首写清明节的诗,因为浅显易懂和紧扣节日的缘故,很多人都能背诵。像这样的口水诗,老师都不需要分析诗的意思。这几年我关注打油诗,常常想起这一首非常熟悉的《清明》。在网上浏览的时候,注意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有专家把行人诗解读为上坟扫墓的人,一种既多余又离谱的联想 。其实古诗中的行人基本上是特指离家远行的人,而不是泛指走在路上的人。比如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再说,清明节附带扫墓的习俗虽然大约始于唐代,但是也没有必要把行人局限于上坟扫墓的人。第二,有专家指出这首诗的作者不宜署名为杜牧,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是杜牧的作品。南宋刘克庄编的《千家诗》最早收录了这首诗,并且署名为杜牧。过去很少人在意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也很少专家去评论这首诗。把这样一首打油诗一样的诗算作杜牧的作品,我也觉得没有必要。我以前觉得很熟悉的杜牧,就这样变得陌生了。我非常熟悉的《清明》可能不是杜牧写的,而让我目瞪口呆的《谴怀》却肯定是杜牧写的。
我一直不明白杜牧为什么要写《谴怀》,一首自暴其短的诗。上大学的时候,游国恩主编的文学史课本批评了杜牧的《遣怀》,《赠别》和《叹花》,认为“这些作品无疑是他诗中的糟粕。” 几十年来,我只知道我自己一直喜欢这一首糟粕诗,但是一直不明白应该怎么解读这首诗。杜牧生前曾经烧毁了自己大部分的作品,不能却定他是否保留了这首诗。在流传至今的文献中,《遣怀》最早见于唐朝孟棨的笔记小说《本事诗》。书中记载:“杜登科后,狎游饮酒,为诗曰:?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情。三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去世之后,他的诗文由他的外甥裴延瀚选编成《樊川文集》可能是出于为尊者避讳的缘故,该文集没有选收此诗。宋人收集杜牧散落的作品,辑编为《樊川外集》,其中就包括了这一首《谴怀》。宋、元、明三代大多数诗歌选集,却没有选录此诗。为什么那个时候人们不待见《遣怀》呢?可能是与这首诗被指艳俗淫靡有关。明朝著名的诗词评论家杨慎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在《升庵诗话》中说,杜牧曾经讥笑元稹和白居易的诗,可是 “ 牧之诗淫媟者,与元白等耳“。直到清代以后这首《谴怀》诗才被广泛重视,《全唐诗》,《唐人万首绝句选》都有收录。《唐诗三百首》特别有助于《遣怀》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一首好诗。
一首好诗值得好好读,特别是好诗人的一首好诗。读其人知其诗,读其诗知其人。杜牧入仕后,三为幕府吏,三为朝官,四为刺史。虽然也有一些政绩,但是终以饮酒狎妓闻名于世。杜牧进士后,作为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僚,先后在洪州和宣州为官。还在洪州的时候,杜牧曾经与十三岁的在籍歌妓张好好相识。大约五年后杜牧随沈传师往扬州,不久转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掌书记。在扬州三年,杜牧因为饮酒狎妓曾经被牛僧孺劝诫。杜牧离开扬州时,写下《赠别》二首,告别相好的十三岁少女歌妓。到洛阳做监察御史后,再遇张好好。此后杜牧先后担任过四州刺史,最后一任就是他三次请求的湖州刺史,原因是寻求高俸禄以为家用。野史小说杜撰他为旧情受困求为湖州刺史,并无依据。据杜牧自撰的墓志铭推算,他大约在洛阳为官时,娶妻朗州刺史偃之女裴氏。杜牧与裴氏育有二男,与妾别生二男一女。杜牧去世时妻先亡,长男年十六。杜牧在湖州任上一年,两年后病故。去世前整理作品,只留下少部分。后人因其文学成就,几乎要把他与杜甫相提并论。《诗林广记》说:“杜牧于诗,情致豪迈,号为‘小杜’,以别杜甫。?”除了诗歌的艺术成就不如杜甫之外,我觉得杜牧在用情方面更是不如杜甫。
在感情方面,杜牧的艳情故事至少有三段。分别发生在洪州,扬州和湖州。杜牧享年五十,大约三十三岁时娶妻裴氏。在杜牧传世作品中以及野史小时中,均未没有提及裴氏。杜甫诗中写过鄜州月下思念妻儿,而杜牧写过扬州月携友狎妓。杜甫对老妻,一句“飘飘愧老妻”,千年同感。对发妻,杜牧写过这种深情告白?再说苏轼对亡妻,一句十年“无处话凄凉”,万年同悲。对亡妻,杜牧可曾写过这样的千古名句?。早在洪州的时候,杜牧曾经与十三岁的在籍歌妓张好好互生情愫,可是不久之后张好好就被达官纳为妾。分开前,张好好写了一首诗送给杜牧。三年后杜牧离开扬州到洛阳做监察御史,据推算,杜牧此时已婚,或者准备婚事。在洛阳,杜牧再次相遇已经沦为了卖酒女的张好好。故宫博物院现在还珍藏着杜牧唯一的书法真迹 ,就是行书《张好好诗卷》。杜牧将他对张好好才华的欣赏和对她经历的同情,作长诗赠给友人。据说杜牧去世之后,她悲痛欲绝,到长安祭拜,最终自尽于杜牧坟前。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们两个人的故事的确令人唏嘘。如果说这是杜牧的一段浪漫史,那么扬州三年则是杜牧的一段风流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遣怀》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余尝疑此诗必有谓焉,因阅《芝田录》云:‘牛奇章帅维扬,牧之在幕中,多微服逸游,公闻之,以街子数辈潜随牧之,以防不虞。后牧之以拾遗召,临别,公以纵逸为戒,牧之始犹讳之,公命取一箧,皆是街子辈报帖,云杜书记平善。乃大感服。’方知牧之此诗,言当日逸游之事耳。“ ?宋蔡正孙在《诗林广记》中也作” 十年一觉扬州梦 “不是” 三年一觉扬州梦 “。所以这首诗就算是杜牧在离开扬州时写的,也可能在晚年自己改为十年。杜牧离开扬州时确实做了两首《赠别》,与自己眷恋的十三岁歌女深情告别。又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女,而且是一个十里扬州青楼所有妓女都比不上的少女。这好像也是发自杜牧的内心真情,他似乎对少女歌妓特别偏爱。
杜牧这种偏爱,包括对湖州少女的爱吗?据北宋张君房纂辑的《丽情集》的记述,当年杜牧还在宣城时,前往湖州猎艳。刺史崔公召集在籍名妓,供杜牧挑选。杜牧不仅一个挑不上,而且要求刺史举办一个“水戏”,以便引出全城人来,供他选美。一直选到傍晚,终于偶遇一个十几岁的国色天香良家少女。杜牧特下重礼预聘,并且许诺十年后再来迎娶。十四年后,杜牧果然出任湖州刺史,而那个姑娘已经嫁人生子了。杜牧大为惆怅,写了一首《怅别》诗: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后人常以成阴结子,来比喻女子结婚生子。《樊川文集》没有收录这一首诗,而《樊川外集》在《谴怀》之后收了一首《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可能是同一首诗,杜牧焚毁了,但是民间流传成不同的版本。这一则轶事,说的是一个国色天香的纯净少女,与宣州和扬州两个歌妓少女不同。杜牧青楼滥情年少轻狂似乎情有可原,但是他作为宰相之孙世家子弟,不可能与平民女子联姻。我觉得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诗抒写了杜牧的惆怅与感叹。这对于我们读懂《谴怀》大有帮助,因为我要明白杜牧的薄幸感从何而来。总之,不管是从何时开始,杜牧晚年真的有所改变了。
杜牧的改变,可能是在他外调出任四州刺史时期。首先,杜牧的改变从他关心民生开始。他在黄州等地任刺史,颇有政绩。处于这种社会风气之下杜牧已经有所收敛了,但是的确也写了一些与妓女有关的诗作。杜牧的改变,真正表现在他的焚诗壮举。杜牧曾经写了大量的狎妓诗,可是他却嘲笑元稹和白居易的艳词 。《唐书》本传说:?“杜牧谓白居易诗,纤秾不逞,非庄人雅士所为。”杜牧也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作品非庄人雅士所为,所以他把自己大部分作品烧毁了。白居易留下3800余首诗,全唐诗中位居第一。其中狎妓诗也为唐代诗人之冠,没有听说白居易焚诗。杜牧敢于焚毁自己大部分的作品,成为古代文人少有的壮举。 在他生前几乎完成的作品选集中,已经很少所谓的糟粕。在他外甥最后编成的《樊川文集》中,卷一前面几首中有《杜秋娘诗》,《张好好诗》。这两首诗都是严肃的妓女题材,而且充满了作者对人物的同情与怜悯。《赠别》收录在卷四,这首诗能够称得上糟粕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只是尽情地赞美而言,难道在那个逼良为娼的年代,他们的美也不能赞美吗? 另外两首所谓的糟粕诗《赠别》和《叹花》,杜牧和他外甥都弃之不留。幸有有好事者从别处发现和补录,我们才得知杜牧晚年对文学创作所持的严肃认真态度。
杜牧这种严肃认真态度,也是我愿意重新认识杜牧的态度。这一首《谴怀》是一首精致的文人打油诗,无奈地自嘲了诗人的十年或者一生的荒唐经历。那么杜牧是什么时侯开始觉悟的?如果是在离开扬州时,上司的劝诫让他大为感服,那么“三年一觉扬州梦”,就是最初的版本。在那样一种社会风气之下,杜牧的改变一定很艰难。在洛阳担任监察御史时,李司徒宴席上杜牧也敢问妓赋诗。我觉得杜牧的改变应该在很多年以后,所以我相信” 十年一觉扬州梦 “这个最终版本。杜牧诗文中常用十年作为一段经历的概述,所以并非一定是实际的年头。比如《和州绝句》有” 江湖醉度十年春 “,《出宫人二首》有” 十年一梦归人世 “。杜牧把十几年来像扬州那样的放荡生活,视为一场梦来谴怀。而《遣怀》,就是杜牧后来不断悔恨谴怀的代表作。当年载酒出行,岂不是当时文人进士标榜的生活方式吗?后来杜牧看成是一种落魄了。与青楼文艺少女饮酒作诗,岂不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流行风气吗?后来杜牧觉得就是一场梦而已。再看看白居易,元稹,还有刘禹锡,他们有过什么样谴怀,他们有过什么样的自嘲?
看清楚杜牧的真面目之后,再看看白居易。人们有所不知:白乐天真的很乐,白居易真的不白。
二零二三年暮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