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须轻佻又何妨,“妨”字是否出律?
其实,之谓在期待,有人能出来点评。日前,子云君指出,在之谓习作中,“平”字是八庚,用作一先韵,是出律。
之谓后学,不谙音律,看到子云君的点评,先是吃了一惊。因为之谓在一先韵里,也看到有“平”字。奇了个怪,怎么会出律呢?
再仔细一瞧,额的个神!原来“平”是多音字,用作一先韵,读骈(pián),还要两个“平”字连用:平平,意均等、公平。《广韵》平平,辨治也。《书·洪范》王道平平。
于是,习作便有了以下改动:
老忠泉(Old Faithful)
忠诚老实本真性 执着千年守此泉
此是慈心欣下下 泉持权柄秉平平
几经晦暗还清气 总把晴明退瘴烟
时遇沉冤关不住 一喷为快向青天
下下:下下人,即凡庸之人。《坛经·行由》“下下人有上上智”。
平平:音骈(pián),均等、公平。《广韵》平平,辨治也。《书·洪范》王道平平。
仅此一例,说明这类点评还是有帮助的,只要是心平气和。在此,多谢子云君,之谓顿首!
回到“些须轻佻又何妨”,“妨”字可平可仄,既然如此,不算出律。纠结的是,据查,“妨”用在“何妨”一词中,须平读。历代2千多首含“何妨”的诗词,都是平读。却又作怪,也有一例仄读(唐末至五代·崔致远):
出没自由尘外境 往来何妨洞中天
再说,“又何妨”,有很多方案,取而代之。为甚保留则个?一则有上述个例在先,二则,之谓家乡话,“妨”字就仄读(当然,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主要是喜其通俗化,朗朗上口。故而决定,冒一次天下之“小”不韪,仍用“又何妨”。是否出律,任其评说。
本来么,些须轻佻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