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才新作《中国三行诗理论与技巧》七、中国三行诗与汉俳的区别

七、中国三行诗与汉俳的区别

 

  我们在前一章讨论了“中国三行诗与日本俳句的区别”,其中已经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国三行诗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为避免赘述,在这里,未免会多着力于对汉俳的讨论。了解了什么是汉俳,大家自然也就知道了中国三行诗与汉俳之间的区别。另外,由于汉俳来自日本俳句,所以,在讨论汉俳的过程中,难免首先需要说明汉俳与日俳的关系。

 

一、从外部形态看中国三行诗与汉俳的区别

 

  从外部形态看,汉俳不但固定在三行,每行的字数都有规定,是五-七-五,即第一行五个字,第二行七个字,第三行五个字,共十七个汉字。汉俳押尾韵,多数押AAA,也有押ABA,也有押ABB的。汉俳创始人赵朴初老先生首创的三首汉俳,押的都是平声韵。后来的模仿者,有人因不知道绝、律句多押平声韵这一说,常有在汉俳中采用平仄通押这个忌讳的方法,即三个尾韵里,既有平声字也有仄声字。汉俳一般都用现代人写的古汉语写出,意思就是,现代人模仿文言文写出来的汉语。真正的古汉语,具有时代的特征,先秦的上古汉语与其后的古汉语不但在发音上有很大区别,在文字文法上都有区别。现代古汉语具有现代文法的特征。汉俳创始人赵朴初老先生的汉俳没有标题,但后来的追随者也有设置标题的,或者不设标题但给出范围指向的,比如:新年贺词、咏春诗等等就是未设标题但设置了范围指向的。汉俳也有连写的。汉俳形式上的这些要求使它很容易被辨识。

 

  中国三行诗全篇虽固定在三行三十字左右,但每行的字数没有规定,更无需押韵。中国三行诗属于中国新诗范畴,所以,都用现代汉语写成。中国三行诗都设有标题。

 

二、从内在结构看中国三行诗跟汉俳的区别

 

  从内在结构看汉俳,它有三个重要特点:

 

  1. 用力均匀
  2. 不屑交错
  3. 字表为上

 

  为了解汉俳的这三个重要特点,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汉俳的历史。

 

  汉俳由赵朴初老先生定型。1980 年5月30日,在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时, 赵朴初老先生诗兴勃发,参考日本俳句的十七音,依照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手法,即席赋诗一组,共三首,每一首都按五-七-五/十七个汉字写成,押平声尾韵。如下:

 

  1.  

 

上忆土枝翁

囊书相赠许相从

遗爱绿荫浓

 

  1.  

 

幽谷发兰馨

上有黄鹂深树鸣

喜气迓俳人

 

  1.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赵朴初老先生写这三首汉俳的动因是模仿日本俳句,但与日本俳句又有很大区别。日俳是十七音,不是十七个音节。日语的十七音少则相当于中国汉字的七、八个音节/字,多则相当于中国汉字的十一、二个音节/字。而汉俳是十七个汉语音节,也就是十七个汉字。日俳绝对不押韵,而汉俳是必须要押韵的。日俳只允许一个句式,而汉俳常常是三个句式。

 

  (一) 汉俳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用力均匀

 

  日俳讲究行文节奏,它必须是带节奏性的一气呵成。日俳这个带节奏且一气呵成的特点是由四大行文技法完成的。第一个行文技法就是,日俳只允许在诗里出现两个意象。一般来说,这两个意象中,一个是采用短语呈现的,一个是采用主谓句式呈现的。第二个行文技法就是,这两个意象必须相互关联,其中一个必须能够刺激另一个,以引起联想。第三个行文技法就是,两个意象中,第一个意象后要给出一个切字以提供间歇,为跳跃到刺点上做准备。从短暂的间歇,跳跃到刺点。第四个行文技法就是,整首俳句,必须一气呵成。所谓一气呵成,就是在一个句式里完成。把这些归纳在一起,就是短语加主谓句,或者反过来,中间有一个切字,一个意象干涉另一个意象。整首诗一气呵成。

 

  一气呵成,对日俳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两个意象的设立是为了它们互相对撞成点睛之笔。所以日俳绝不用韵,因为韵会阻断这种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效果。比如日本著名俳人松尾芭蕉的名俳:

 

  1.  

 

古池塘

青蛙跃入

水声响

 

“古池塘”是第一个意象,它是一个短语。在日语里,这个短语后有一个切字给出的间歇。现代汉语里没有这样的切字,因此翻译用断行来表示间歇。“青蛙跃入”是第二个意象,它跟后面的“水声响”构成一个主/谓/补结构。第一个意象“古池塘”与第二个意象“青蛙跃入”对撞成“水声响”,以此揭示千年沉寂后的突然一声响,喻人的突然开悟这个主题思想。

 

而绝大多数汉俳中,每一行里的三个标识都强烈地表示各自都是一个完整句式。第一个标识是主谓句,绝大多数汉俳的每一行都是用主谓句呈现的。第二个标识是尾韵,绝大多数汉俳每一行都押韵。当然,全诗三行只押两个韵的也有。第三个标识是断行,汉俳被断成三行。主谓、尾韵、断行这三个标识都表示结束。因此,在节奏上和句意上,汉俳三行里的每一行都是平行独立的。比如赵朴初老先生的著名汉俳:

  1.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第一行:主谓句加韵并断行;

第二行:主谓句加韵并断行;

第三行:主谓句加韵并断行。

 

  所以,不难看出,日本俳句的行文重在递进,从两个意象的呈现递进到主题这个高潮;而汉俳用力平均、行文均衡、少有递进,不在乎跌宕起伏。

 

  与汉俳恰恰相反,中国三行诗注重集中用力、行文跌宕,层层递进,毕其功于一役,直奔主题,把作品推入高潮。中国三行诗的行文过程恰似一个运动员的跳远过程,起跑(呈现对象),踏板(具化对象),弹跳(升华主题)――直至诗的远方。关于这个过程,我在本书理论篇第三章“三行诗内在结构之解析”里给出了大量的例子,这里仅举一例:

 

  1.  

 

感叹号

 

倒立了一生

每天都在感叹

那些容易弯曲的事物

(王立世)

 

标 题:呈现诗的叙述对象,说明这首诗要写有关“感叹 

    号”的事。

第一行:具化诗的叙述对象,指出它的特征是“倒立了一

    生”。

第二和三行:与上一行一起,升华对象,揭示有些人不能坚

    持真理的主题思想。

 

  (二) 汉俳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不屑交错

 

  从字数与行数来看,汉俳全部奇数。汉俳三行,这个“三”是个奇数;汉俳第一行五个字,是奇数;第二行七个字是奇数;第三行五个字还是奇数。汉俳第一行五个字如果可以加在第二行的七个字上本来是十二个字的偶数,但如上所说,汉俳每一行都是一个表示结束了的完整句式,它们在句意上都是各自平行独立的,并不能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句式,因此它们不能相加。

 

  汉俳浑身上下都是奇数,没有一处是偶数,所以在行文节奏上,它没有交错、没有对称、没有变化,这加重了汉俳的无变化性,使其更加平板均匀。

 

  更重要的是,中国漫长的美学演进史,养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眼睛、耳朵、大脑都非常适合阴阳交错的审美习惯。我们的建筑都是对立统一的,左边有飞檐,右边必须也要有飞檐,没有的话,中国人看上去就会感觉极不舒服。中国古代绝句,因为每行五个或者七个字,是奇数,因此必须要把它写成四行,使它们两两相对。绝句里的“起、承、转、合”,从文章需要开头――内容――结尾这个结构来说,本来只需要“起、转、合”,并不需要“承”。“承”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奇数变成偶数,使三行变成四行,使其两两相对。两两相对了,五五相加是十,那是偶数;七七相加是十四,那是偶数。奇偶相交,就有了阴阳对立,就有了互为交错。

 

  哪怕十六字令,每行都是奇数:一/七/三/五字,但在意念上,第一行和第二行是一个完整的意念,一加七等于八,是个偶数;第三行和第四行是一个完整的意念,是三加五,也是八,是个偶数。因此,它也是奇偶相交、阴阳对立,互为交错。

 

  比如毛泽东的三首十六字令《山》:

 

  1.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1.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1.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比如宋朝蔡伸的十六字令《天》:

 

  1.  

 

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比如宋朝张孝祥的十六字令《归》:

 

  1.  

 

归,

猎猎薰风飐绣旗。

拦教住,

重举送行杯。

 

上面毛泽东的第一首十六字令里,第一行的“山”与第二行的“快马加鞭未下鞍”是一个意念:“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其中的“山“是一个字,是奇数;“快马加鞭未下鞍”是七个字,是奇数,但一加七等于八,这个完整的意念是八个字,是偶数,这就有了阴阳交错、对立统一。第三行的“惊回首”三个字与第四行的“离天三尺三”是一个意念:“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惊回首”是三个字,是奇数;“离天三尺三”是五个字,是奇数,但三加五是八个字,这个完整意念是八个字,是偶数,这也就有了阴阳交错、对立统一。另外,虽然每行的字是奇数,但每两行形成一个意念,一个意念的行数是偶数,也是阴阳交错、对立统一。其它十六字令的例子都是如此。

 

  不说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喜欢阴阳交错、对立统一,其实,全世界都是如此。就拿音乐来说,你知道钢琴的键为什么黑白交错吗?你知道笛子、箫、葫芦丝等音孔的间距为什么长短不一吗?你知道为什么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乐器按弦时指宽不等吗?这些都是阴阳交错、对立统一的原因。1、2、3、4、5、6、7七个音度,其中的3跟4是半音,7跟高音1也是半音。在钢琴上,半音是一个音阶,全音是两个音阶,因此七个音度有十二个音阶。七是奇数,十二是个偶数,这就有了交错。这十二个音阶又蔓生出12个音乐调式,这就使我们既能表现悲伤又能表现快乐。表现快乐、开心、明快时,我们常用大调;表现忧愁、悲伤、郁闷时我们常用小调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俳句非常强调用短语呈现一个意象,用完整句呈现另一个意象,用切字形成间歇,整首诗必须一气呵成的缘故。短语与完整句形成一个交错;一气呵成使五音的奇数与七音的奇数相加成十二音的偶数,或者反过来,七音的奇数与五音的奇数相加成十二音的偶数,形成阴阳交错,对立统一。唯独汉俳没有丝毫一点点偶数,没有一点点阴阳交错,对立统一。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为动,动则不稳定;偶为静,静则稳定。诗歌作品需要阴阳交错、对立统一,方能动静相宜、方能悦耳动听,方能有利记忆在心。汉俳的全部奇数,汉俳的全阳,使其结构出奇的不稳定,加上内容上的平板均匀,这是它读之如过眼烟云极易忘却的根本原因。它的结构,不是为了形成高潮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设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过的汉俳没几天就烟消云散不再有任何印象的缘故。但是,如果我们遇上一首出色的中国三行诗,我们会久久地难以忘怀。

 

  中国三行诗,每行字数不限,不带尾韵。没有字数的束缚,尾韵的羁绊,创作者可以用最适合彼时所写题材的字数、字词,前后上下地安排来表达其节奏,或使其珠玑落地、清脆悦耳,或使其阴阳顿挫、节奏分明,或使其颗粒饱满、铿锵有力等等。中国三行诗三步一曲的内在构造、一切皆为作品升华的创作手法,在意念上,就像一个运动远跳远的过程:起跑、踏板、弹跳――直至诗的远方。中国三行诗的结构,可以使作品起于涟漪,叠出波澜;可以使作品始于滴水,涌成高潮;可以使作品栽于小苗,茁成大树;可以使作品初现沙粒,折射大千等等。

 

  中国三行诗灵活的结构,可以表现各种题材,给出各种艺术效果。关于三行诗的表现力,我在本书理论篇第五章“三行诗的表现力”里已经给出了大量的例子,这里仅举几例:

 

  1.  

 

黎明

 

夜 开始分娩

一个颠覆基因的伟大婴儿

即将诞生

(沈竞雄)

 

注重言外深意:黑夜过后,旭日东升。

 

  1.  

 

听潮

 

维港边

百年前断裂的光流

又雄浑地汹涌了起来

(白曼)

 

注重言外深意+气势:香港的回归。

 

  1.  

 

瀑布

 

谁说没有龙

诺日朗下

它鳞光闪闪从云雾中轰鸣而来

(徐英才)

 

注重言外深意+气势:多么宏伟的气势!

 

  1.  

 

花的世界

 

无数雨花簇拥着

一朵油纸伞花   花下拢着

一对盛开的心花

(徐英才)

 

注重言外深意+意境:在相爱的人眼里,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1.  

 

 

白雪

黑伞

朝迷蒙深处的炊烟游动

(徐英才)

 

注重言外深意+意境:风雪交加,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1.  

 

异乡小镇

 

潮湿的站台上

风卷起一片落叶

跟着一位孤独的到站人

(徐英才)

 

注重言外深意+气氛:多么地孤伶啊!

 

  (三) 汉俳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字表为上

 

我们先来读几首汉俳,看看汉俳是否比较注重字面含义。

 

  1.  

 

一村三好汉

松涛翻滚金光闪

勋章垂天堑

 

这首汉俳不带标题,它的三行只表达了三行的字面含义,没有言外之意。它的第一行“一村三好汉”仅表达了一个村子里有三个了不起的村民;第二行“松涛翻滚金光闪” 仅表达了松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第三行“勋章垂天堑”仅表达了他们获得了勋章,就这些字面含义,其它就再也没有了。

 

  1.  

 

新年寄语

 

飞雪漫天飘

一枝寒香吉祥到

春光多妖娆

(清风趣文)

 

这首汉俳也不带标题,只是设了一个范围:“新年寄语”,在这个范围下,还有其它好几首,这里仅摘录其中一首。这首诗押了三个平仄混合的尾韵,一行的“飘”和三行的“娆”是平声韵,二行的“到”是仄声韵。它的三行也只表达了三行的字面含义,没有言外之意。第一行“飞雪漫天飘”仅表示下雪了;第二行“一枝寒香吉祥到”仅表示雪中有梅花,它预示吉祥;第三行“春光多妖娆”仅表示春光美好。就这些字面含义,其它就什么也没有了。

 

  1.  

 

庸官遭免

 

庸官忒荒唐

竟把战场作戏场

一边去风凉

(高勇)

 

这首三行诗带有标题,它的三行也只表达了三行的字面含义,没有言外之意。它的第一行“庸官忒荒唐”只表达了“昏庸的干部非常荒唐”;第二行“竟把战场作戏场”只表达了他们不好好工作,把防疫当作儿戏;第三行“一边去风凉”只表达了让他们滚蛋,其它就什么也没有了。

 

当然,这些例子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可能会有所偏颇。但是,纵观汉俳,绝大多数十七个字基本都只表达了十七个字的字面含义,能有言外之意的作品少之又少,因为汉俳的平铺直叙式结构不是为言外之意设置的。读这样的小诗,就像用小酒盅喝白开水,不解渴。小酒盅里一定要装有带有后劲的好酒方才值得使用小酒盅。

 

中国三行诗,贵在言外之意。纵观中国三行诗,饱含言外之意的作品太多太多了。为什么,因为三行诗的跳远式结构非常适合表达丰厚的言外之意。比如:

 

  1.  

 

时间的价值

 

把时间敲进键盘

打印出来

化作墨香飘逸

(徐英才)

 

字面含义:仿佛是在写埋头创作的事;

言外之意:其实是在写人生的价值。

 

  1.  

 

孤独

 

是座岛

睁开双眼

即拥有无垠的海

(饶蕾)

 

字面含义:仿佛是在写孤独;

言外之意:其实激励人们冲破它。冲破了它,就拥有了辽阔的大海。

 

  1.  

 

江湖,在推杯换盏中

(蒋雯)

 

字面含义:仿佛是在描写朋友间的友情;

言外之意:其实友情背后隐藏的是尔虞我诈、不折手段。

 

  1.  

 

夹缝的树

 

东扭西拐 寻找

光明 虽其貌不扬

心里 却活着太阳

(残文)

 

字面含义:仿佛是在写一颗扭曲的树;

言外之意:其实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比外表要来得更重要。

 

  1.  

 

视力

 

待看透人生时

往往

已模糊不清

(寒山石)

 

字面含义:仿佛是在写视力;

言外之意:其实是在写人生。

 

  1.  

 

父亲的背

 

山脊梁

也弯得  硬

(唐淑婷)

 

字面含义:仿佛是在写父亲的背;

言外之意:其实是在写父亲的坚毅

 

  1.  

 

美国自由女神像

 

做女人不易

做全世界向往的女人谈何容易?

我注意到了她的脚,未被缠过

(天端)

 

字面含义:用美国自由女神像

言外之意:告诫中国妇女要打破传统的束缚。

 

  1.  

 

命运

 

人生万花筒

转出

陆离光怪

(冷慰怀)

 

字面含义:用万花筒

言外之意:描写纷繁复杂的人生。

 

  1.  

 

卵石

 

父亲是大山

母亲是流水

于是你成了外柔内刚的孩子

(沈竞雄)

 

字面含义:用野外的景色

言外之意:比喻家庭关系。

 

  1.  

 

原野

 

前额挺起一片原野

足够放牧诗这匹赤兔马

还有,我的江山

(项美静)

 

字面含义:从人的前额

言外之音:写到诗心,它可以容纳整个世界。

 

  简而言之,中国三行诗与汉俳的内在区别在于:汉俳的三行着力平稳、秋色均匀,文字不需对立统一、不需阴阳交错,内容不追求跌宕起伏、突入高潮,注重字面、带有古意;而中国三行诗,全部努力在于毕其功于一役,赢得丰厚深刻的言外之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谢谢你! -徐英才- 给 徐英才 发送悄悄话 徐英才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0/2024 postreply 10:03:46

现代诗的问题请教先生 -supercs88- 给 supercs88 发送悄悄话 supercs8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0/2024 postreply 09:29:31

你在讨论毕业论文:)祝好!望各自在自己的喜爱中获得快乐! -徐英才- 给 徐英才 发送悄悄话 徐英才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10/2024 postreply 10:02:5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