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换了一波波人,为什么留不住,和下面几个问题有关。
1。政治。
2。鉴赏。
3。感情。
在一上,其实大家都盼中国好,方向不一样。骂国贼不见得是卖国贼,打亲骂爱。相反的,唱赞歌的倒也有可能混进了奸佞之徒。我记得某诗兄曾经说了句很重的话,让我当时很不能接受从他嘴里说出来。他说中国文化除了诗歌都是糟粕。其实我们也不要太在意看人说什么话了,还是要看人的行为,做了什么。我觉得这位诗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拥趸,所以现在也释然那样的评论算是和鲁迅先生的思想有类似的地方吧。
在二上,其实是一个大家羞于讨论的话题。我记得看到的一个有意思的话是这样的,说是某某诗词协会的老会长有一天会上讲个什么话,老会长语重心长的对会员们说啊:其实啊,我平时说你们的诗好,不代表你们的诗就真的好啦…… 当时我不由得一笑。老会长人情世故,不然也做不了会长,但老会长也保留了一位诗人最宝贵的东西,他有自己的品味,有他的鉴赏,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因风使舵。另外一个层面上讲,老会长给予学员后辈们的鼓励可能积极意义更胜过其它影响。让我们提起一个悲凉的事实,很多大诗人的名字都是身后名,而且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考验。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寂寞的,凄怆的,而越是生活的坎坷,社会的黑暗处,却是诗歌的营养和光辉。我觉得这样的地位恐怕不是文字本身能带来的,需要个人的一生际遇来增持文字的魅力。那么平常人能如何?如何做一个虽然平凡但自觉能称为写诗的人,那可能就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理解了吧。写诗写得好不好,和诗里算不算有自己这两个问题,我觉得第二个比较重要。这一点上,我们也要看到从古以来也有宋之问之流,拿别人的诗来充自己的名,显然他们更看重的是别人的评价而不是作品本身是不是自己的情感。在与诗友交流的时候,如果彼此评论能超出单纯的点赞单纯的逢迎,而是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即使观点不一样,有冲突,也是有益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像老会长说的,我说你的诗好不代表就是真的好了。比如回答一些这样的问题,文字和谐吗?意境有吗?新吗?是真情实感吗?没有拼凑的地方吗?没有重复吗?等等等等。当然,好诗还是有的,我并不是虚无主义者。我记得很多诗友的句子让我感动过,我真心希望在我们都老去的时候,我有机会读到你们的集子,起码要十年二十年的,印成册,一次不读多了,慢慢的,在没有任何“目标”下,随意的翻开,读到你人生中的某个片段。可惜有些诗友可能不会看到我这句话,有缘还会相逢,在诗中。
三我没什么发言权,搞文学的本来就感情丰富。其实现实中理性一点。诗歌可以很美好,现实会很骨感,在体会到那片骨感之前,把美好寄托在诗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