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老师好,近日很忙,迟复为歉。首先非常感谢您的直言和诚意讨论!不过我不敢苟同您的评论。请看下面详细解释,供大家参考 :)

本帖于 2023-12-05 22:17:38 时间, 由普通用户 lilly28 编辑

冠老师好,近日很忙,迟复为歉。首先非常感谢您的直言和诚意讨论!不过我不敢苟同您的评论。请看下面详细解释,供大家参考 :)

 

https://baike.baidu.com/item/联律通则/5262532

 

【第十条 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您给的出句诸葛亮剑犯了三仄尾。对句不能跟着犯三平尾。所以对句最好要用(仄)仄平平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考虑到这个对子是巧对/趣对,所以平仄要求可以放松。(仄)(仄)仄平,也是可以的。意思就是说,对句除了末字用,不要犯三平尾、四平尾,都是可以的。

 

 

另外,刚才碰巧看到后面,您的贴子留言区关于偷偷谢谢对仗的词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典型的借对,利用可以用作动词,来对这个动词。借对有借义对、借音对。其中借义对在规律诗词和楹联里被广泛地使用。

 

【借对:在使用某个字词的甲相对,又借用该字词的乙相与另一字词相对,称为借对,又谓之"假对"。分几种情况: 

 

     .借义对,即借字词的另义与其他字词的某义相对。

     如联: 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上联的字,此处指日本,但其另义为时间量词,与下联的字相对。这就是字面相对的例证。 

     借义对,清人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说:今时诗文喜用借对,以寓巧思,盖古人三十四格内之假对也。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以狼狈兽名,流离鸟名,此假对之工者,今尚学之。

 

     .借音对,即借字的读音与其他字相对。

     如联: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上联的字音同,与下联的字相对。 

     陈其元论及借音对时又说: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盖取同音,天子居丹扆;廷臣献六箴。,盖取绿同音;苍箓诸姬,以皇眷紫宸,以之类,古人传以为工,今则不取矣。他列举了借音对的例子以后,表示了今则不取矣的态度,可以听从他的意见,不要有意识地大量使用,若是巧趣联,偶而为之是可以的。

 

 

还有,如果看到副词对动词,很可能是副词活用作动词了。类似的例子很多。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 月夜忆舍弟
  • 清时名立难皆我,晚岁途穷亦问谁。 唐末至五代·徐夤 偶吟
  • 皆疑有仙术,问著却愁人。 五代·贯休 赠李祐道人
  • 从来富贵皆尤物,休把行藏问老天。 ·胡仲弓 寄沈迂叟
  • 往事皆如梦,无人问早朝。 ·萨都剌 过高唐

 

【杜甫的一首五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其一》的首句云: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这里的是个形容词,属于实词,却活用为动词,表示四镇拥有或训练有很多精锐(部队),而后半句的则是个副词,意思是全都,修饰形容词绝伦,也被活用为动词,表示全都是独一无二或无与伦比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