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即便有时完全合格律,我也从不注“律”或”绝“,因为不谙古音,又懒得去翻书。才力有限,古风足矣。
我手头的旧版《汉语诗律学》中说:"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但是在1977年新版的《诗词格律》中,则说道:"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王力先生已弃用律诗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的成见。因为自古就有,并非遵仰名人之故。请看二例:
例一:苏轼
次韵答宝觉
芒鞋竹杖布行缠,(先)
遮莫千山又万山。(删)
从来无脚不解滑,
谁信石头行路难。(寒)
例二:宁调元 (清末民初)
燕京杂诗
求田问舍亦徒然,来日无憀去日闲。[删韵]
为鬼为蜮将一世,不飞不鸣已三年。(先)
巴蛇渐长期吞象,蜀帝从今定化鹃。(先)
容易河阳丝两鬓,妇人醇酒未应怜。(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