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我的中学和大学都有幸遇到两位古文和诗词功底深厚的语文老师/教授,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对诗词和文学的深度欣赏。这种方法也影响到我对其他如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的欣赏,往往能够领悟到艺术作品的天机,食髓知味,受益颇多。
这首诗选录在《中国古代诗词欣赏》四册中的第一册,汉代乐府的部分。我喜欢这首诗歌对普通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和高超的艺术编排。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无声控诉。 想想当时汉武帝时代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开通丝绸之路,多么豪迈。然而盛世之下必有蝼蚁,这首诗把镜头对准了一个退伍回乡的老兵。
歌诗大部分比较直白易懂,老兵回乡的情绪,通过画面一层层展开,让读者从画面中体现老兵的心情:从殷切,到忐忑,到伤感,到凄楚。“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已经催人泪下,然而最后那一句“出门东向望”,一语双音,把一个同样是思念亲人的动作巧妙地放在一个时空的镜子中,两种情绪重叠和声,把诗歌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诗歌的境界也上升到无声控诉不合理的时政的高度,而艺术上也上升到了千古绝唱的境界,从而作为优秀的乐府诗歌而流传千古。
这一句需要用点“深度欣赏”的方法来解释,就是诘问,为什么要向东看,而不是向南向西向北看?这样简单的收尾是否真是这么简单?是否还有深意?答案是,老兵戍边时在汉代的西域,他对家人的所有念想都在东方,多年下来他已经形成了“出门东向看”的思念家人的习惯。然而,戍边时的“出门东向看”,心里还怀有可以与家人相见的希望,回来后目睹着荒芜的家园,意识到已经举目无亲,这个“出门东向看”,是下意识逃避的无力举动,暗示了一个绝望的悲剧性的结局,而且把镜头对回到诗歌所要控诉的不合理的戍边制度,让人深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