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要用韵。
用韵,或曰押韵,就是在某些诗句,绝句的 (1)、2、4 句和律诗的 (1)、2、4、6、8句,句末的字,也即韵脚,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为什么要用韵?为了增添诗歌吟咏时的优美感和音乐性,通俗点说,好听顺口些。古人根据前人作诗用韵的情况编韵书,供作律绝用韵时参考。第一部韵书据信编于隋代。宋末平水人刘渊刊行韵书,世称平水韵,随历代语音变化,历多次修改,有了清代的佩文诗韵;其后又有新韵问世。
理论上,用错韵部的字叫出韵。
由于历代语音变化,许多在诗韵书中同属一个韵部的字,韵母已经不相同甚至不相近了。举几个例子:
上平九佳:佳街鞋牌柴…. ,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下同),韵母分别是ia, ie, ie, ai, ai…. 有几个不同的韵母(粤语念就一个:ai)。不见有:家、虾、瓜等。
下平六麻:麻花霞家…车、蛇、斜、奢、耶、爹…. 韵母分别是 a, ia, ia ….e, e, ie (ia), e (a), e. e….有几个不同的韵母(粤语念也有几个)。
这些字韵母不相同或不相近,算不算出韵。如果从理论上(根据韵书)看不算,实质上算不算。
除非你会古音,否则,把家,车,蛇,爹放在一起做韵脚,用普通话吟咏诗歌,还能增加音韵美和音乐性嘛?
按古音,相信这几个字肯定同韵母。按今声,韵母相近都算不上。
所以才有新韵书出现。
古音既然已经失传,诗人读者只能按今音吟诗。押韵用今天听上去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增添诗的音韵美及音乐性。
就写诗而言,用韵没那么复杂。要记住最关键的是:韵脚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讲平仄)“,“这样,无需韵书也知道该怎么用韵。为什么?因为韵书就是按这个基本规律,根据当时的语言及前人(特别是唐人)用韵的情况编的。念出来不押韵就是不押韵,不管出自哪部无需韵书。一个字古代押韵不等于现代押韵,何况古音已失传,而实质上不押韵的字没法增添诗的音韵美及音乐性。
南来客写近体诗用韵,就是根据押韵原则:韵脚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讲平仄)。理论上也许有不符诗韵韵部的情况,但实质上绝不出韵。需要说明的是,南来客也会用古韵,如“斜”跟“家”做韵脚。因为“斜“”古音是xia,可按古音念。进一步,就算诗韵中同部但如今韵母念出来已经不同或不相近的字,南来客有时也会用。也即混用。
墨守成规也好,有所变通也好,凡事总得有个道理。(我的道理见上)。南来客不墨守成规,不等于反对用平水韵。南来客写诗一般不看诗韵,但有时绞尽脑汁想不到合适的字,就会翻翻诗韵做参考,没准找到几个同韵部但韵母已不相同或相近的字用用。为什么?不是说实质上不押韵的字没法增添诗的音韵美及音乐性吗?
对南来客而言,这样做有两个原因。1 找不到其他合适的字。2 增添些古意。真能吟出古意?南来客相信能。至于这个古意写诗的人或读诗的人能领会多少,就看各人的悟性造化了。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以上所说只是自己学写诗的体会心得,涉及的是南来客怎么写诗,不是应该怎么写诗。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