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清多虑了^_^,沁文自己不愿(于坛公开)评论国事而已(以防引起争端^_^),其实私下亦曾和他人探讨^_^.多谢您分享高论
记得大约去年此时和胶兄、留侯于坛讨论过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几乎占据了半个版面^_^) 。。。
沁文倾向于认为个体乃必然之偶然表现,例如秦皇之前分封制、秦皇开始之郡县制实乃生产力水平所决定之必然。换言之,并非周天子不欲集权,却是由于彼时交通工具(有生产力水平所决定)所限而鞭长莫及,被迫采用分封制而下放权力,结果造成 “仆人的仆人并非自己的仆人”之现象,遂有大夫篡卿、卿篡国君,国君(诸侯)欺侮天子之 “礼崩乐坏” 局面 。。。
及至战国、尤其秦皇时期,生产力极大改进,交通工具便利,遂有秦皇由咸阳直通塞北之 “秦直道” --- 彼时高速公路,乃鞭长可及于远域,故可实现中央集权之郡县制。
同理,秦亡之后项羽必败于刘邦之一个原因, among other important factors,是他欲恢复秦皇之前之分封制,而且项已自封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等等其他诸王;其实,此乃违背历史发展之趋势,所谓的开历史倒车^_^ 。。。
以上仅仅列举两个例子解释一些事情的必然性 。。。其实,沁文一言以蔽之所欲阐释的是:许多人以及其言行或许大抵是整个文化所决定,所谓 “没有张三、亦有李四” 。。。于此而言,沁文倾向于不评价单个个体之功过,却感觉文化需要深刻探讨和反思 --- 因为文化决定思想,思想决定制度,制度决定科技。士清或许还记得沁文以前关于此四者关系的一段论述文字(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730/201410/12216.html) :【沧桑百载一循环(平平仄仄仄平平):科技 ===》制度===》思想,如今停步于科技一节】--- 我一直在有意回避一些沉重话题:政治家是乐观的,历史学家是悲观的(我非历史学家,仅仅痴迷历史,但甚悲观)
沁文虽然极其喜欢诗词骈赋,但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许多致命弊端,已然极不适应当今这个时代 。。。因此,沁文无复关心国事、认为无解可得(“过了那个村,没有这个店”了) --- 国家太大、历史太久,尤其人口太多(人口甚少之台湾模式或许难以复制 。。。) 。。。惟有为家国默默祈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