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汪国真--纪念青春时代所有幼稚的真诚
(一)疏影横斜水清浅
诗集销量极佳的诗人汪国真的去世让通俗诗与朦胧诗的分裂再次突显。
平心而论,汪国真在通俗诗的青黄不接之际,如同余秋雨的散文在传统文化再续之际,起了补白作用,受到当时的年青人的欢迎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有欠深刻是二者的同病。
看看汪的代表作之一: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诗几乎都是这样的模式,每首中都会有一两句格言式的警句, 如这首中: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这种格式很像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讲究“诗眼”,每首中要有一二佳句,全诗的其他句子都是为此而作的铺垫。汪受古典诗词影响较大,他后来尝试作曲,竟是为一百首古诗词谱曲。 汪诗的模式可以说就是古典诗词白话版。他的诗似乎就是为让这些“诗眼”能脍炙人口而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山高路远》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 《我喜欢出发》
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 《学会等待》
梦中事 笑是真笑 哭是真哭 《在梦里,我遇见了你》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垂下的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旅程》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嫁给幸福》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 《那凋零的是花》
我愿意像茶 /把苦涩留在心里 /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 《独白》
命运可以走出冬天/记忆又怎能忘却严寒/春天是个流泪的季节/你别忘了打伞 《纪念 》
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更何况/我们要浪迹天涯/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致友人》
不难看出,汪的诗,就是人生哲理的诗意化和诗句化,说出了人们想说而说不出或说出而说不好的话,化通俗为优雅,亦属难能。有人称之为励志诗或心灵鸡汤,也算概括准确。它满足了需要喝鸡汤者之需,无可厚非。这是就读者角度而言。但就文学批评角度而言,便没这么简单。
文学批评从来都是苛刻的,它把任何诗人的诗作都放入古今中外诗歌之汪洋大海中去,在比较中鉴赏剖析, 因而褒贬扬抑实属常态。
很多人说汪诗浅,不是没有根据的。不比较没有说服力。如同“少壮不努力,大老徒伤悲”这类诗句,汪诗的一些佳句可以称为人生警言,但似乎作为诗歌妙句终觉差点儿,或为数不多。而且很多有似曾相识之感。
当你读到: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是不是立即想起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伤悲。。。”
当你读到: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山高路远》
会不会想到: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鲁迅)
而相比之下,汪的力度不可同日而语。
当你读到:
“黑夜的虚幻 /分娩了黎明的真实” 《无题》
会不会想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相比之间,高下立见。
再看看下面两首相同主题的诗。汪国真与朦胧诗派代表之一食指,同写“未来”这个永恒的主题:
《学会等待》 汪国真
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打不起精神,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苦衷。
你看即便像太阳那样辉煌,
有时也被浮云遮住了光阴。
你的才华不会永远被埋没,
除非你自己想把前途葬送。
你要学会等待和安排自己,
成功其实不需要太多酒精。
要当英雄不妨先当狗熊,
怕只怕对什么都无动于衷。
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
走过漫长的黑夜就是黎明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这里不存在哪首诗让人读不懂的问题,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力度之差别,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哲理有余形象不足也是汪诗的致命弱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诗,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仅是生活格言,难以给人以诗的美感和回味。用诗演绎哲理,需大手笔。
“疏影横斜水清浅”。重读汪诗我想到的是这句古诗。褒性地讲,家门前不浑不浊的一池“清浅”也是道风景。但是对另一些人而言,正如汪诗那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