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英雄事(仄仄平平仄),平添旷古情(平平仄仄平)。。。《历史的天空》。。。
《武侯尽瘁》
秋风万里留余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沁文(古来客)
2014.11.04
悠悠乱世望烟尘,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平十一真韵)
济济良才许国民。仄仄平平仄仄平(上平十一真韵)
羽扇庐中知命数,仄仄平平平仄仄
秋风帐外废心身。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平十一真韵)
曾经少武贫穷蜀,平平仄仄平平仄
总悴多谋谨慎人。仄仄平平仄仄平(上平十一真韵)
一愿无成天作意,仄仄平平平仄仄
千年有恨泪霑巾。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平十一真韵)
==============
望: 似好于“起”,因后者仅言发生,然三国时期可谓烟尘无绝、鼓角不息。
许: 以身相许、以身许国,似好于“念”,因后者或无行动继之。
庐: 茅庐(“三顾茅庐”,隆中之草庐),原拟“隆中”(《隆中对》),然为持逐字严格对仗而替之。
命数:非独天下命运以及发展趋势,亦指孔明自己之憾恨命运 --- “谋事在人,(然而)成事(终究)在天”。
句四:孔明与魏方司马懿对峙日久而终病逝于深秋五丈原。薨前曾试以祈禳之法求上苍或延其寿,然终未遂。既知命星将坠,乃请移中军大帐之外望天而叹,以剑指其自星数语而别 --- 其身、其心遂彻底终结,故于此以“废”而言其悲 。。。
少武:指军力以及武备缺乏、而非出战之少。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次伐魏之出发点乃试图以战求安。三国时期(而非今天^_^)蜀国地偏人稀(蜀国被魏消灭之时男女老幼总计才94万人,而魏国则1000余万,即便东吴灭亡时亦240多万。《三国演义》中蜀国动辄出兵二、三十万乃夸张尔)、兵力严重不足、交通极其困险、而且士气不振,故总体趋势必败无疑(此前刘邦得以凭借所谓的“天府之国”战胜项羽乃由于项羽以一系列巨大错误将自己打败:例如将自己up to 2/3之优秀人才不断地“送给”刘邦)。两人之宗旨在于“王业不偏安, 。。。攘除奸凶,恢复汉室,还于旧都”;换言之,极贫积弱之蜀国惟一可以支撑下去的原因和动力乃是尊汉抗魏之正统思想,则必得时时以该口号、目标提醒蜀国上下,一旦稍有懈怠和忘记(忘记蜀汉正统),则民心士气将无复可挽、可振;此亦孔明、姜维两人明知不会成功却犹自坚持伐魏之主因,亦极悲之事、之情。
悴: 取动词之意,原拟为“是”,然忧与句一之“世”音同而换。
谨慎:基于上述“少武贫穷蜀”之分析,不由孔明不谨慎;换言之,蜀国并无冒险之资本(故孔明屡次拒绝麾下大将魏延之“子午谷奇袭”计划,惟怕一旦失败则军心震动、国本颓摇)。当然,陈寿在《三国志》中亦明确指出孔明“长于治军,短于奇谋”。简言之,孔明长于政治方略(即三分天下、联吴抗魏之方针:赤壁之战时只有东吴鲁肃亦知此战略之必要性和重要性)、长于军事战术、然似短于军事战略(亦很大原因在于受制上述之“少武贫穷蜀”)。
愿: 原拟为“士”,然忧其与句一之“世”音同而换。其实以“士”称呼孔明非常准确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知己者容)”。孔明感念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和白帝城“托孤之重”,“遂许先帝以驱驰”。关于古代“士”之准确定义和诠释可以百度和观看易中天《百家讲坛》系列视频。
恨: 憾极曰恨。
【后记】沁文极度痴迷于《三国演义》。由于少时乡村书籍有限,沁文遂将罗贯中此一古书宝典反复翻阅,已然忘记具体次数,无论如何亦有八九次矣。后来又将唐国强版电视剧看过大约六、七遍;袁阔成之评书亦听过四、五遍(利用每天午休和晚饭时间)。沁文对于骈赋、对仗之极度痴迷,即源于少时初读诸葛亮南征孟获得胜而归后班师行至泸水河畔所作之骈言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