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独裁者毛泽东改诗的下场

来源: 2014-02-25 11:48:5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当然了,毛泽东没有说那些捧臭脚的是“有识之士”,也没有说那些不喜欢他的臭诗的人是“无聊”。

但是了,毛泽东的诗,是有人改过的。

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中,有“忽报人间曾伏虎”一句,胡乔木曾经多次向毛泽东提意见,说“曾”字不够确切,应当修改,最终惹怒了毛泽东,他生气地说,就是“曾”,此后胡乔木也就不便再提出了。

1957年,臧克家认为《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腊象”的“腊”字须推敲,说:“将‘腊’改为‘蜡’似好些,‘蜡象’正好与前面的‘银蛇’映衬。”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好,就请你替我改过来。”毛泽东后来还几次和臧克家提及此事,说他修改得好。

1958年,毛主席对诗作《七律 ·长征》有段批注:“改浪拍为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的,他说一篇内不要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就是山西大学历史教授罗元贞老先生。主席于1月9日亲笔回信:“元贞先生,1月1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此复。顺颂教棋。”

1949年,毛泽东接受“救国七君子”之一章乃器的建议,将人们传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一歌中的“中国”前面加一“新”字,并当面亲切地说:“乃器先生,你的意见很好,我们已经通知作者加上〈新〉字了”。一字之增改,使该歌词大为增色。

建国之初的1951年,中国决定抗美援朝,原想以“支援军”名义出兵,后来在征求民主人士意见时,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对毛泽东主席说:“有个问题要考虑呀,自古道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打不好。”他认为“支援”的说法不妥。周恩来总理也同意黄炎培的看法,他附和说:“我们叫支援?我们是不是要跟美国宣战?”毛泽东一听,受到启悟,顺手抓起铅笔,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黄元培频频点头:“师出有名,战无不胜!”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初期,印发其《到韶山》一诗。毛泽东当时虚心地向有“荆楚才子”之称的梅白征求意见。梅白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这一句应改“哭”为“咒”更好。这样似诗意更积极深刻,感情也更鲜明强烈些。毛泽东欣然接受了梅白的意见,称梅白是“半字之师”。“哭”也就改成了“咒”。另外,《到韶山》诗最后一句原为“要使人民百万年”,梅白又提出不妥,说这句有口号之嫌。毛泽东由是就将这句改为了“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尊重“一字师”臧克家、罗元贞、章乃器、梅白和“一词师”黄炎培的虚心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