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 古诗词四声递用法--林正三《诗学概要》

本帖于 2013-12-19 15:06:47 时间, 由普通用户 nuts000 编辑

刚才看墨老师和秦老师讨论“犯上尾”,长了知识。在网上查看相关信息,发现这篇林正三先生《诗学概要》的文摘不错,贴上来和大家分享。虽然做到“四声递用”不容易,但咱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不是?
 

古来诗词,由于声调高处,在求其抑扬抗坠与沉郁顿挫之极致,古有四声递用之法,清李重华于【贞一斋诗说】云:「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既讲律调,同一仄声,须细分上去入,应用上声者,不得误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声中,又须审量阴阳、清浊,仄声亦复如是。至于古体虽不限定平仄,然逐句中各有自然之音,成熟后自知」。
   

而董文涣于【声调四谱】中论之更详,今摘录于下:
 

"唐律高处在句中四声递用。朱彝尊氏谓老杜律诗单句,句脚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诸家皆然,不独少陵且不独句脚为然。即本句亦无三声复用者。故能气象雄阔,俯视一世,高下咸宜,令人读之音节铿锵,有抑扬顿挫之妙,间有末句三声偶不具者,而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间,乃为入式。否则犯上尾矣。
   

盖四声之说创自东阳,初唐诸公,递相祖述,至沈宋而研炼尽致。故其诗皆高古浑朴,绝无卑靡之音。盛唐相去未远,恪守宗法,并非绝无师承可比。中晚而后,渐失此法,宋元人更无知者。间有偶合,亦不自解其故。否则三声偏用读之聱牙,故音韵委靡不振。
   

近世论诗者,只知有平仄二声,于初盛诸家妙处,动曰天籁。自然音节不烦绳削自合。于宋元后则统约时代为之。不寻其源而强作解事,皆隔靴搔痒之谈耳!间举此义相示,辄借口三百篇汉魏并无平仄以自文其漏,且谓诗之佳处并不在此。不知仅知此诀,不知此诀并不足以言诗,故于律体首标一格,曰四声递用法。欲使读者依此例取诸家诗,平心参之,知诗句四声相间,阴阳开合之功不可少也。而七言律诗,单句末三声互用之法,亦与五言同。但五言首句多不入韵,故单句有四,三声之中必有一声重用者,然亦必一五或一七或三七,隔用乃可重出。不得一三连用同声。以避上尾之病。七言则首句十九入韵。句末用仄字者只有三句,配以三声,适足无余。而并首句,则为四声全备矣。
   

故互用之法,尤视五言为严。必无一声两用者,其偶然不具而重用,则亦必三七隔用,断无五句之末,与上下或同者,此尤不可不知。然亦仅耳。中晚而后,乃渐不论矣。至于句中三声互用之法,七言犹视五言为严。盖因五言字少,或三平二仄,或三仄二平。故不能必用三仄,七言则三平四仄,或三仄四平。无句不足三仄者。故其法独密,如不审三声而用之,设遇二六用字之处,偶同一声,则音节即不能谐和铿锵,八病由之而生矣……诗律至三声互用,八病全却,始可云无遗憾矣。
   

初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入上去平平,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
 

董氏演为图说,谓本诗单句之句末,四声递用,且每句句中,皆备四声,故音律精微。而明人编选唐诗,亦列为五律第一,未尝非因「音律精微」之故也。又如: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上平平去入平,平平去入上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入平平上平平去,入去平平上入平)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上入平平去,平平去去平)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上平平去入,去上入平平)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平去平平上,平平入去平)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入平平上去,平去上平平)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莫且孤征;(去平上平去,入去上平平)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平平平去入,上去入平平)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上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平平上平去,去去去平平)
 

秦州杂诗 杜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做远游;(上入平平去,平平去上平)
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平平去上入,上去入平平)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上入平平去,平平上上平)
西征望烽火,心折此淹留。(平平去平上,平入上平平)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平平去去上平平,平去平平入入平)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上去平平平入去,平平上上上平平)

诸作,于单句之句末,或一句之中,纵不能四声皆备,亦必求其四声递用。是其声调之所以为高也,此法目前已鲜有人能发之,于今特为揭出,盖虽学力不及可俟功力,然于法则不得不知也。

观夫时下之击钵诗坛,某些作者,或失之板滞狭隘,只知按谱填词,而一字不敢移易者;另有部分流佚粗疏者,但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为圭皋,而不知「孤平」之为厉禁者。故笔者于此,不厌其烦广为阐述,期能对古典诗坛有所助益也。
 

——林正三《诗学概要》
 

所有跟帖: 

看来,新手更易“犯去尾”,即三五七句的尾字都用第四声。 -墨瑞- 给 墨瑞 发送悄悄话 墨瑞 的博客首页 (58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09:26:07

眼看墨大师走火入魔,大喜 -阿方- 给 阿方 发送悄悄话 阿方 的博客首页 (59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0:22:06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墨瑞- 给 墨瑞 发送悄悄话 墨瑞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5:19:24

呵呵,墨老师把“犯上尾”这一“病”给展开了, -阿留- 给 阿留 发送悄悄话 阿留 的博客首页 (15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0:46:50

回复:ZT "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 古诗词四声递用法--林正三《诗学概要》 -初一- 给 初一 发送悄悄话 初一 的博客首页 (6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09:40:06

才发现贴的时候丢了最后一段,补上。 -阿留- 给 阿留 发送悄悄话 阿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0:20:04

林正三们的课题,这里的同学可跳过哈。 -11>2- 给 11>2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2:15:42

太高深了。 -LinMu- 给 LinMu 发送悄悄话 LinMu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2:21:50

原理不难理解,但实践起来很难。对爱好者来说,能“渐近”这一境界就不错了。 -阿留- 给 阿留 发送悄悄话 阿留 的博客首页 (52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5:06:53

吾虽门外汉,然亦知每个领域皆深无止境、精益求精,以阿留所转之文益觉矣,赞且叹焉 -沁文----古来客- 给 沁文----古来客 发送悄悄话 (18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4:20:00

唯其不易,弥足珍贵;倘使简极,无复称奇。 -沁文----古来客- 给 沁文----古来客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5:14:52

沁文兄说得好! -阿留- 给 阿留 发送悄悄话 阿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5:51:38

我对既懂或精通平仄韵律者深深佩服,令人高山仰止、羡慕嫉妒恨(恨自己)^_^ -沁文----古来客- 给 沁文----古来客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6:12:07

test -yuanxiang- 给 yuanxiang 发送悄悄话 yuanxia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9/2013 postreply 09:28:11

谢谢阿留兄分享,这个要下苦功夫来学。 -Hope_Hope- 给 Hope_Hope 发送悄悄话 Hope_Hop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8/2013 postreply 17:44:53

这个林正三能否自己写一首出来看看呢? -王武- 给 王武 发送悄悄话 王武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9/2013 postreply 01:06:03

这段是从清人董文涣的著作中引用的。在百度上有董的介绍及诗作。 -阿留- 给 阿留 发送悄悄话 阿留 的博客首页 (191 bytes) () 12/19/2013 postreply 05:22:2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