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的《忆旧游•落葉》和文廷式的《忆旧游•秋雁》

来源: 华峥嵘 2013-12-03 19:01:4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887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华峥嵘 ] 在 2014-12-10 23:12:1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汪精卫的《忆旧游·落葉》和文廷式的《忆旧游·秋雁》

憶舊遊
落葉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無限留連意,奈驚飙不管,催化青萍。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摵摵瀟瀟裡,要滄桑换了,秋始無聲。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這是一首詠物詞,題目是“落葉” ,詠物詞一定要扣緊這個物來寫。 “歎護林心事,付與東流,一往淒清”,你要知道,樹的葉子不是有葉綠素嗎?它可以發生光合作用,可以給樹提供養料,科學上這麼講。所以葉子的心是要保護樹木的,可是現在這葉子落了,它要保護樹林的用心就完全都落空了,現在就落得個一片淒涼。“無限留連意,奈驚飙不管,催化青萍”,他說這個葉子難道就心甘情願落下來嗎?葉子還有多少留連的意思?它願意留在樹上,願意貢獻自己維護樹木的一份心意跟力量。可是秋天那種強大的風,它不管落葉的悲哀,不管這個落葉的用心,
驚飆不管,催化青萍
,就把一切植物都摧毀了。詞的妙處在於它有一種“語碼”
(code)的作用,有一種言外的可能性。“青萍”是植物,當然一切植物到了秋天都零落了:但“青萍”同時是一把寶劍的名字,所以表面上說的是植物,秋天把一切植物都摧毀了,同時也是把一個志士、
一個烈士的一切當年的壯心給摧毀了
。“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這裡“分”是名詞,就是本分,就是你所應得的。 “己分” ,我已經知道我的本分,我所能做的, “己分去潮俱渺,回汐又重經” ,潮,向前的叫“澜” ,回來的叫“汐” ;早晨的叫“潮 ” ,晚上的叫“汐”,一個是去的, 一個是回來。他說我已經知道我過去的那一切,沒想到我晚年還要經受又一次的考驗。我當年是曾經參加國民革命,曾經去暗殺攝政王,那現在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我應該做什麼呢?我現在還要回來,還要犧牲我自己做一些事情嗎?“有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
,我現在再回來,作為一棵樹,而這棵樹是飄搖在風雨之中的樹,樹根都暴露在外面了。我是作為樹枝上的葉子,希望還为這棵樹尽一點力量,可是樹的那些曲折的、向空騰拏的樹枝已經都衰老了,不知哪天就會要倒。我這樹葉能為這樣的樹做什麼呢?
我這葉子是飄零的,而這樹的根和枝又何嘗不是飄零的呢? 所以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同訴飄零”。寒冷的根、老去的枝,跟我這葉子一同訴說飄零


下闋。 “天心正搖落,算菊芳蘭秀,不是春榮” ,他寫的是自己所處的真實環境。因為當時滿清的革命,國家總體還是沒有很大的危險;可是現在這個抗戰的政府在後方真是“出水根寒,拏空枝老”
,整個國家的存在都是危險的、不可知的,所以他說現在是“天心正搖落” , “天心”
,這是命運,天心注定現在就是摇落的日子,就是衰败的日子,就是這株大樹枯乾要跌倒的日子
。“算菊芳闌秀,不是春榮” ,就像我現在要想做一些事情,我回到南京,那裡已經是淪陷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也是一個政府,表面上做的也像有那麼回事的樣子,好像“菊芳兰秀”
,可是畢竟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所以“不是春榮” ,那不是真的春天
。 “摵摵瀟瀟裡,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 “摵揻”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瑟瑟”
風吹枯乾的樹葉的聲音。 “揻摵
瀟瀟裡” ,到處都是淒涼搖落一片蕭瑟的聲音。“要滄桑換了,秋始無聲” ,什麼時候蕭瑟的聲音才能停止?要滄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滄海,要整個的世界都換了,這種搖落的聲音才能停止。“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落紅”是什麼?這首詞不是寫落葉嗎?汪精衛在他的另一首詩中,說“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落葉已經沒有希望了,我知道我要流走,但是我要用我的鮮血染紅花瓣,我最後願付上我的代價,用我的生命來證明我的持守、我的志意。所以我希望有一個飄落的紅色的花瓣陪伴我。一起流走,“伴得落紅歸去,流水有餘馨”,如果我能夠在最後離去的時候,不止是一個枯乾的葉子,還伴隨有一片飄零的落花,那個時候就算我凋零隨流水流走了,那流水還留下一點點香氣
“餘馨”也就是他原來的志意和理念。“盡歲暮天寒,冰霜追逐千萬程
,落葉是現在,那未來呢?秋天以後就是寒冬,所以我的未来,落葉的未來,是“冰霜追逐千萬程”
,我知道我將來要走的路,一路上都是冰霜的追逐,是更寒冷的冰雪的挫折。這就是當時汪精衛離開重慶、到南京組織了偽政權的時候寫的一首詞,裡面仍然體現著他的犧牲的志意,后来曾被
选入当年南京中央大学《基本国文》课本


汪精卫的这首词是经过汪本人改动过的。上半阕改了两个字;无限留连意”,原先为 “犹作留连意;下半阕结尾二句:尽岁暮天寒,冰霜追逐千万程 , 原先为“只极目烟芜,寒蛩夜月,愁秣陵
另外,“拏空枝老”一句,有“擎空枝老”、“拿空枝老”的不同版本;“要滄桑換了”有的作要滄桑變了 ;“伴得落紅歸去”有的作伴得落紅東去
汪词受文廷式同词牌(《忆旧游》)的一首词(见下文)的影响极深,连遣辞造句,有好几处也可以看得出是从文词脱胎的,汪词的“無限留連意”化自文词的“无限凭高意”;汪词的“尽岁暮天寒”化自文词的“又日落天寒”。又比如说,词中“凄清”、“飘零”、“”,根本就是“步原韵”,两首词又都涉及两种花,“兰花”和“菊花”,不过两首词各自有不同的隐喻。
汪词题为落叶,汪精卫借落叶自况身世;文词题为秋雁,文廷式借秋雁自况身世。更妙的是,两首词又都有几分暗扣词牌名《忆旧游》的“忆旧游”字面原意。
 
我们再来看文廷式反映庚子国变的《忆旧游·秋雁》。先简单介绍一下文廷式1856年-1904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BB%B7%E5%BC%8F。文廷式的祖父叫文晟,在太平天国的战乱中守广州城殉节死去的。他的父亲叫文星瑞,接着他祖父跟太平军作战,曾经在危城之中被围困了三次。那个时候文廷式大概就是五、六岁的样子,所以他是在战乱中长大的,而且是受了他祖父、父亲的忠义的影响。文廷式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天才。有人整理了他的集子,从中可以发现他的学问非常广博。他不但文学好,而且数学、物理、化学,什么都通。文廷式祖籍虽然是江西,但是因为他一直跟着祖父、父亲,所以他是在广州长大的。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进入广州将军长善的幕府长善长叙的哥哥,长叙则是光绪珍、瑾二妃的父亲长善没有儿子,长叙就把他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长善这就是志锐。而长叙自己还有一个儿子留在身边,这就是志钧文廷式在广州幕府的时候,跟志锐、志钧两兄弟有密切交往。这两个人都非常有理想,胸怀大志。王鹏运有一首词《八声甘州·送伯愚都护之任乌里雅苏台》。“伯愚”是志锐的号。他为什么会到乌里雅苏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就是因为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志锐和文廷式等主战,李鸿章一派却主和,而光绪皇帝主战,西太后慈禧主和,所以凡是主战的人,都被西太后给遣走了。志锐本来是在热河练兵,离首都很近,是为了对日本进行抗争,而西太后却把他调到乌里雅苏台,把他赶到边疆,这与安惟峻被贬到军台的性质是一样的用意。光緒十六年(1890年文廷式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累升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曾任珍妃瑾妃在志锐被放逐到遥远的边疆去的时候,文廷式也被免职,离开了首都。他曾经在上海、湖南一带漂泊,而且一度逃亡到日本。在他离开朝廷期间,戊戌变法又失败了。到了庚子,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慈禧太后也好,光绪皇帝也好,都逃难走了。在临走之前,珍妃被慈禧太后下令投入井中。因为珍妃是敢讲话的,在西太后要带走皇帝的时候,珍妃站出来说应该让皇帝留下来,所以惹怒了慈禧太后。那时文廷式在南方,在得知这一事件发生之后,他写了忆旧游·秋雁》。词云:

怅霜飞榆塞,月冷枫江,万里凄清。无限凭高意,便数声长笛,难写深情。望极云罗缥缈,孤影几回惊。见龙虎台荒,凤凰楼迥,还感飘零。梳翎,自来去,叹市朝易改,风雨多经。天远无消息,问谁裁尺帛,寄与青冥。遥想横汾箫鼓,兰菊尚芳馨。又日落天寒,平沙列幕边马鸣。

文廷式是反抗西太后的,他怎么能写出来?他对珍妃的那一份悲哀,他怎么能写出来?而他对于光绪皇帝逃难的那种悬念,他又怎么能写出来?所以这首词实际上隐含了很多无法言说的感情。“忆旧游”是词的一个牌调,本来跟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就这首词而言,也暗含有怀念追思之意,所以这个词牌选用得很微妙。他写的题目是秋天的鸿雁,并注明“庚子八月作”。庚子八月之时,北京刚刚被八国联军占领。“怅霜飞榆塞”,北方有一个关叫榆林关,关塞上已经是严霜飞降,非常寒冷。秋天,北方是这样寒冷,所以鸿雁就南飞了。可是它飞到南方,这时的南方是什么情景呢?是“月冷枫江”。“枫江”,是说江南,因为唐朝崔信有一句诗:枫落吴江冷”。“怅霜飞榆塞,月冷枫江”,好的词作,它的语言都是非常丰富的。文廷式写的是秋雁,所以“霜飞榆塞”,可以是指北雁南飞,从榆林塞到吴江,同时从光绪逃亡的地方到文廷式的落脚之处,也是从北方到南方,所以这两句词也隐含了这一层意思。“万里凄清”,从北到南,当时的国家是一片凄清,都是在敌人的践踏之中。“无限凭高意,便数声长笛,难写深情”,唐代有一位诗人叫赵嘏,他曾经写过两句诗:“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秋望》)。疏星冷月,鸿雁从塞上飞来,在鸿雁飞过的时候,有人在怀念远方的人。笛声的幽怨代表着对远人的思念。所以文廷式说“便数声长笛,难写深情”,其中隐含着“雁横塞”,也隐含着对在边塞逃难的光绪皇帝的担忧。“望极云罗缥缈,孤影几回惊”,他说他看天上的雁,看到天的尽头有几片像丝罗一样薄的白云,飘飘缈缈。“孤影几回惊”,这里暗含的也是雁。李商隐《春雨》诗云:“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玉珰笺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一层意思,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他看到天上万里云罗缥缈,有一只鸿雁“孤影几回惊”;另一个意思,也可以从鸿雁的立场来说,这只孤雁飞在天上,看到天上云路之遥远。雁如果有情,它在天上看下来,它应该看见“龙虎台荒,凤凰楼迥”,龙虎台是那么荒芜,凤凰楼又是那么遥远。龙虎台,是当时满清的一个建筑,代表宫殿;凤凰楼也是指的皇帝的所在。“还感飘零”,表面是说雁的飘零,实际上也指人的飘零。我们的国家在八国联军的践踏之下,变得“龙虎台荒,凤凰楼迥”,无论是皇帝、词人自己,还是普通百姓,都在飘零离别之中。“梳翎,自来去”,雁虽然独自在这么遥远的路上,虽然是在悲哀、孤独寂寞之中,但它仍然是自我要好的,它还是“梳翎”。“梳翎”,指鸟用嘴巴梳理自己的翎毛。“自来去”,一个人孤独的来去。文廷式写的是雁,同时也是自喻。“看市朝易改,风雨多经”,时代改变得这么快。我们说人多的地方,一个是市井,一个就是朝廷。陶渊明说“一世易朝市”,三十年为一世,三十年后你重新回到一个地方去,你会发现你从前见到的、你当年认识的人都不在了。“市朝易改”,如果鸿雁有知,它会慨叹这个朝廷有这么大的改变,“风雨多经”,经过了多少的风雨。“风雨”一向代表了外界的灾难和打击。“天远无消息”,鸿雁是传书的,但相距那么遥远,鸿雁能传来什么消息?“问谁裁尺帛,寄与青冥?谁能剪裁一尺的帛书,让鸿雁寄到天上?这些都写的是鸿雁,可是也都流露出文廷式对朝廷、对光绪皇帝的怀念。“遥想横汾箫鼓,兰菊尚芳馨”,“横汾箫鼓”出自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文廷式用这个典故,隐含着与雁有关的信息。更妙的是后边几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当年汉武帝坐楼船从中流渡过,有箫鼓歌舞,何其风光!现在光绪皇帝和西太后却是仓皇逃难渡过汾河。这只鸿雁当年有没有看见汉武帝渡过汾河?如果见过,现在它再次看见光绪皇帝也渡过汾河,该有多少悲慨?还不只这些。因为汉武帝的诗里边有“怀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意即兰花有秀,菊花有芳,那个佳人是不能忘记的。汉武帝可以怀念李夫人一类的佳人,而光绪皇帝也有他思念的佳人。这个佳人是谁?就是被慈禧太后下令推入井中的珍妃。而珍妃又是文廷式看着长大的,文氏在广州将军长善幕府的时候,珍妃大概只有四岁多。她叫志锐大哥叫志均二哥叫文廷式三哥。所以珍妃被害,文廷式是非常痛心的。又日落天寒,平沙列幕边马鸣”,词从雁写起,结尾又回到雁的身上。古人说“雁落平沙”,“平沙”是雁落之处。可是现在却听到战马的嘶鸣,看到数以万计的帐幕列于平沙之上。杜甫诗曾云:“平沙列万幕”、“马鸣风萧萧”,这实际上写的是战争。综上可见,这首词既反映出当时八国联军对中国侵略的国势,也写出了文廷式对光绪皇帝的思念和对珍妃的哀悼,更写出了词人自己的飘零落拓之悲。委婉曲折地反映出世变的阴影,正是晚清史词中优秀作品的一个共同的特征
注:本文对两首词的诠释,大都引述自叶嘉莹的演讲记录。








所有跟帖: 

待有空细读。双照楼诗词还是很见功底的。 -Hope_Hope- 给 Hope_Hope 发送悄悄话 Hope_Hop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4/2013 postreply 13:34:18

真好,这么详细的解说 -淘金客- 给 淘金客 发送悄悄话 淘金客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4/2013 postreply 18:23: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