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诗词】-7:新体诗歌诗意再探

来源: 2011-01-08 13:13:5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当读者欣赏一首新体诗歌时,总会发现,有的诗歌感觉很乏味,也就是通常说的缺少诗意;然而有的诗歌,却是诗意盎然,再三吟诵,爱不释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今天想就诗歌的诗意,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在以前新体诗歌的修辞手法一文中,谈到诗歌的诗意问题。要想让自己写的诗歌有诗意,必须尽量减少平铺直叙,多用变体语言,即修辞手法。在诗坛,读到海外逸士的一篇短文--如何检验自己的新诗是否是诗。文中提到,一篇新诗,需要具备“韵味、意境、诗感”,以及“有节奏感”,不能是一篇“散文”。讲得很有道理,分别略叙如下:

    新体诗歌押韵显得圆润藏拙。不一定要通篇押相同的韵脚,可以换韵。尤其对于长篇,换韵使诗文活泼,精神和灵动。也不必每句押韵,否则很束缚思路和用词的多样化。意境是意象的综合效果。所以在选用意象时,一定要精简,合理和有序。只采用与表达主题有关的意象。意象的组合,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要有层次,有先后,有变化和有递进地动态地在诗文中出现,才能正确有效地闪烁着作者感情的变迁。

    对于“诗感”的诠释,可以用“乐感”类比。其实这是对读者欣赏诗歌的一种体会描述。一个人乐感强,就很善于熟悉一首新曲。并对旋律不合理的地方,能够敏锐地觉察出来。同理,有诗感的读者,一般有较多的阅读经历和较强的诗歌章法领悟力,形成了相约成俗的诗歌理解心理模式。

    关于诗歌的节奏感,取决于诗歌结构章法的合理安排。起承转合环节清晰可辩,使得诗歌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缓急协调,有铺垫,有悬念,有衔接,有变化,有散有聚,有回味。要充分调动笔法的多样性,作者的思想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就是一篇诗歌,和一篇散文的区别,自然是很大。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意象集中,发散性比散文差,原因是诗歌篇幅比较短。诗歌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强烈的主题意识要求作者用词精练,不能有太多的迂回。诗歌的跨度比较大,段落之间常常出现意思的断裂,容易引起歧义。散文联想的空间比较大,在天马行空的描述中,让人进入陶醉和享受的忘我境界。节奏蜿蜒,风格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意思流畅。主题往往在作者的赞美和批判中,让读者慢慢感受得到。

    让我们回到有关诗意的问题上来。一首诗歌如果有诗意,除了具备诗歌的结构章法,意象组合,押韵和用词精简准确等要求和特点,即“海外逸士”提到的几个方面外,修辞手法的合理使用,可以明显有效地改善诗歌的表象,体现出较好的诗意。但是这不是一个孤立方面,必须结合其它几个方面,达到形式内容的统一,让读者在浓浓的诗意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今天采用泥鳅儿近日写的一篇新体诗歌【传奇】为例。附诗如下:

             传奇  by 泥鳅儿

       破茧而出 克服怎样的自闭和慌张
       不料飞进另一篇炎凉
       西风不识相 徒惹忧伤
       千寻万寻的橄榄树上
       只好刻下一行 梦碎异乡

       红尘里的朝拜 注定是苦旅一场
       早在唯美的启程
       七重纱就款款笼上
       雾里孤芳 赏花的人如何解读你迷似的幽香
       平铺又虚张 自己也浑然相忘
       哪一篇人生里素颜
       哪一部心经里画着彩妆

       粗蓝布的行囊 曾印染着怎样的幻想
       乘沙之舟 以爱的名义流浪
       驼骨 仙人掌 游牧人的篷帐
       平沙落雁里你吮吸着粗犷
       象一株沙棘 快乐着大漠的沧桑

       只是岁月不居 时节如唱
       天地可鉴也敌不过翻云覆雨的轮转阴阳
       自从爱成绝响 乌发就结愁三丈
       不死鸟折翼的那天 一轮啼血残阳
       春风懒读书 夏驼泣怆
       秋田里的稻草人痴痴守望
       西雅图的冬天燃雪如狂
       任凭争议 任凭揣想
       其实你只是累了 还有一点点失望

    这是一首怀念台湾作家“三毛”的新体诗歌。让我们简要地浏览一下全篇,理顺作者在每段的要点。第一段,总括三毛在婚姻上从乱象到悲凉,以破碎收场。第二段,暗示三毛与荷西的结合将是一段“莎乐美”似的结局。第三段,回顾三毛与荷西的沙漠的爱情之旅,是自然旷野里灵魂自由的碰撞。第四段,分析三毛的死因。

    诗文用倒叙法,在起始阶段,说明三毛人生的结局,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故事诗手法,给人一个提纲式的概念。“破茧而出”,比作三毛爱情的困扰。相识的男人,大都有缘无分,擦肩而过。“炎凉”二字,道尽了三毛与荷西的分合与生死之别,非常简练生动。“西风不识相 徒惹忧伤”,用借代和拟人的手法,暗示三毛和荷西在西班牙的相遇结合的悲剧色彩。“橄榄树”,给人生命永久和胜利的象征意味,却换来“梦碎异乡”的下场,让“刻下”时的心境,情何以堪?作者采用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制造对比鲜明的结果,给人印象深刻的感情倾述。那就是,生命仿佛使人无法主宰。往往因为一个偶然因素,而彻底改变其模样,委婉表达作者一种宿命论的观点。

    在提纲之下,作者开始回顾,并完全去除人称的应用。一改作者善于应用人称变化制造层次丰满的诗文构象,从而使得诗歌的格调变得平面而低沉。“红尘里的朝拜 注定是苦旅一场”,给这段定调,朝拜和苦旅很生动准确。红尘中的儿女私情,是人生中险象环生的阶段。用朝拜之虔诚,反衬三毛爱情之旅的悲壮,让读者生无限的同情和感叹。用心之良苦,结局之悲凉的对比,突出了诗情的沧桑感。“七重纱”,借代三毛爱情的惊艳和短暂。接着四句,如排比句,句句冲着三毛美丽而虚幻的生命特色,仿佛注定无法享受持久的幸福。面对一个“幽香”,“相忘”,“素颜”与“彩妆”交织无常的生命中的精灵,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的意境。作者通过对比,反衬,借代,排比,拟人以及意境的制造,形象地讲述一个短暂美丽之后却要充满悲情的三毛。

    如果说在第二段,作者用悲情的格调,在写三毛彗星一般的生命光彩,那么在第三段,作者比较婉转地吟唱三毛沙漠爱情之旅的咏叹调。“粗蓝布的行囊”借代主人追求之路的粗狂。“曾印染着怎样的幻想”,是总结全段的定调之句。作者在第二段也是采取这种笔法,因而显得变化单一。不过提示读者,三毛的爱情之旅是一次空欢喜。“印染”和“幻想”很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充满动感。接着用四个典型的意象,骆驼,仙人掌,篷帐,和沙棘,通过象征意义的组合,创造一个四处流浪,行程艰辛,有苦有乐和希望渺茫的意境。这是一个流动和发展的意象组合,讲述生命的嬗变和命运变幻的不测。仿佛在冥冥之中,个人的幸福和悲伤,已被决定。

    在进入结束段落之前,作者将三毛的人生之旅中悲多于喜的低沉,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和多变的意境,得到有效的传递。在结束段中的前三句,进一步明示,人力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然而“乌发就结愁三丈”的借代和夸张,震撼心绪。“不死鸟”一指作者书名,又象征爱情,除了双关之外,作者隐含讽刺的意味。“春风懒读书 夏驼泣怆”,极言人去天空,一腔用心血铸就的文字,无人来读,只有一颗心还在沙漠征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三毛与荷西爱情的悲伤结局。“秋田里的稻草人痴痴守望”一出,将三毛的情感世界比作“稻草人”,然而却是“秋田里”的,除了“守望”,毫无收获;“西雅图的冬天燃雪如狂”,拟人和夸张地表达三毛感情挚热的徒然。在这场纷扰中,最终走上寂静和安息,笔势陡降,使人完成穿山火车的心理降落,不禁发出无限的感慨和惊叫。

    总之,作者在诗文的结构上,首先提纲挈领地概述三毛的人生结局,然后在承接段落,叙述三毛在爱情寻求过程中的虚幻色彩。转而讲述三毛和荷西沙漠之旅的喜乐和艰辛。最后归结三毛对爱情悲剧以及人生的屈服。为了表达三毛人生的悲情色彩,作者灵活多变地运用修辞手法,动态地传递支离破碎的意境,渗透出低沉压抑的气氛,表达作者难于抑制的感叹和无奈。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灵动,充满活力,准确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感情。除了修辞手法的利用,作者的笔法中,采用倒序和先总结后阐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另外,作者善于采用铺垫和暗示,也有力地传达了要揭示的意图。

    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如果不断地提高驾驭修辞手法、意象编辑,意境剪切的能力,不断熟练灵活恰当的行文方法,以及通过不断阅读记忆模仿增强个人的诗感和养成修改诗歌的习惯,那么就可以逐渐使得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使得诗歌充满诗意,达到将自己在诗歌中的情感生动有力地感染读者的目的。(三毛的主要作品包括【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经历和见闻,表达了动人的爱情和对生活的思考),【不死鸟】(怀念荷西而作),【万水千山走遍】(欲摆脱过去,而去中南美洲旅行,是追求自由的一次探索)和【滚滚红尘】(追问爱情的定义)等。三毛是自杀而死的,时间是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凌晨二时许。原因除了多病缠身和旧情折磨外,最主要的还是对前途失去信心,对人间没有留恋。她应该有忧郁症。按照三毛理性的人生观,不会失去生活的信念。目前三毛死因好象没有定论。)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大雪纷飞(诵/西北来风 诗/小临川)
  • 《水浒传》诗词大全
  • 中国古代官场怪象:官无封建 吏有封建(作者:洪振快)
  • 中国人饮食习惯存九大缺陷(来源: 中国食品科技网)
  • 盘点2010年度网络最受关注图片(组图)(来源: 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