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首都利马,秘鲁最著名的城市应该就属库斯科了。库斯科(Cusco),位于秘鲁东南部的安第斯高原,海拔3400米,当年是印加帝国的首都。在印加人的克丘亚语里,库斯科的意思是肚脐,印加人认为,库斯科就是世界的中心。根据印加人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蒂蒂喀喀湖,在神的指引下,来到库斯科一带定居下来。起初只是一个山地小国,从第九代君主Pachacutec开始,通过对周边地区的军事征服,领土逐步扩张到北方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南方的智利阿根廷,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最鼎盛的时期,印加帝国幅员超过两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两千万,成为南美洲最强大的国家。
从地图上看,印加帝国版图的形状好像一只S型的飞去来器。庞大的帝国分被为四个大区:西北沿海地区Chinchasuyu, 东北部山区Antisuyu, 西南沿海地区Kuntisuyu, 东南部地区Qullasuyu。四个大区的边界在帝国的中心,首都库斯科相交。印加人把自己的国家成为Tawantinsuyu,意思是“四方之地”。印加这个词,本意是指君主,统治者,后来被西班牙人拿来作为整个国家和文明的代称。
据说,当年印加人修建库斯科城,是按照一只美洲豹的形状设计的。Sacsayhuaman要塞是美洲豹的头,中心广场则是美洲豹的心脏。宏大的广场周围,是一座座壮丽的宫殿和金碧辉煌的神庙,当年西班牙人征服了印加帝国之后,来到库斯科,无不为这座城市的雄伟和富庶所震撼。今天大部分印加建筑早已被西班牙人拆毁,代之以殖民风格的教堂建筑,残留下来的遗迹仍然能显示出印加人高超的技艺。如今印加古迹和殖民地风格的建筑浑然一体,其独特的风貌,使库斯科老城得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而作为前往马丘皮丘和神圣谷的门户,库斯科每年要接待两百万的游客,是秘鲁名副其实的旅游之都。
那天我们游完神圣谷东线的几处景点,来到库斯科的旅馆,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旅馆离库斯科的中心广场只隔两条街,地点十分便捷。旅馆的前身是一座十六世纪修道院San Agustino Monasterio,基本按照原来的风格改建,外形保留了原修道院的古朴庄严,内部则装修的典雅而舒适。
1. 旅馆的西班牙式中庭。
2. 庭院的回廊布置成殖民地风格。
3. 回廊上陈列的古旧家具。
4. 旅馆大堂古雅庄重。
5. 餐厅的设计又是非常现代的风格。
6. 两个人早已饥肠辘辘,在旅馆放好行李就出来找地方解决晚饭。来到这家Uchu Peruvian Steakhouse,离我们的旅馆很近,网上评价也不错。先送了一碟腌橄榄,味道绝好。
7. 这一道是前菜,Papa Rellenas,裹着肉馅的土豆泥,油炸之后,蘸绿色的酱汁。
8. 主菜之一:放在滚烫的石板上的烤虾和金枪鱼,配四色蘸酱,牛油果沙拉和炸安第斯山土豆。
9. 饭后在街上闲逛,天上开始飘起毛毛雨,昏黄的灯光下湿漉漉的石板路,别有韵味。
10. 走到城中心的武器广场,想拍几张夜景,可是雨越来越大,只好回旅馆。
第二天早晨起来,雨虽然停了,但是个阴天。这一天是圣诞前夜,整个城市都充满了节日气氛。一大早城中心的武器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除了游客,都是前来圣诞市场赶集的当地人。
当年西班牙人在秘鲁建立殖民地,按照古罗马的城市规划原则,每一座城市无论大小,市中心都有一座广场,叫做Plaza Mayor。除了举行节日庆典游行,广场还有一个功能,当城市遭到外来的攻击时,每个市民都可以广场来领取武器,参加保卫城市的战斗,所以就被称为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印加时代,这里是帝国的中心Huacaypata,意思是武士广场,每年印加人的太阳节等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广场周围是历代印加皇帝建造的宫殿和庙宇,西班牙人占领库斯科之后,在这些印加建筑的废墟之上建起了教堂和府邸。
11. 武器广场。
12. 这一天正好赶上圣诞市场,从一清早广场上就搭起了无数帐篷,前来赶集的当地人把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13. 集市上卖的除了一些面向游客的工艺品,大部分是圣诞节的装饰品。
14. 搞不清具体是拿来做什么的。
15. 印第安人的粗布娃娃。
16. 南美风格的芭比瓷娃娃。
17. 广场一侧的库斯科主教堂,建在当年第八位印加皇帝Viracocha的宫殿之上,1559年动工,花了将近一百年才完工。
18. 库斯科主教堂由三部分组成,除了中间的圣多明哥主教堂(Cathedral of Santo Domingo),左右各有一座规模较小的教堂,分别是圣家族教堂(Iglesia de la Sagrada Familia)和胜利教堂(Iglesia de El Triunfo)。此为圣家族教堂正门上方的雕塑。
19. 胜利教堂是库斯科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建于1536年,为了纪念西班牙人“战胜”Manco皇帝率领的印加抵抗力量对库斯科的围攻。印加皇室后裔秘鲁首部印加史作者Garcilaso de la Vega就葬在教堂的地下室。
20. 库斯科曾是殖民时代南美洲的文化艺术中心,著名的库斯科画派就诞生在这里。西班牙殖民时期,当地的原住民在学习了欧洲绘画技法之后,同自己的民族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绘画风格。其特点是差不多清一色的宗教题材,施以红黄褐重彩,构图不遵循透视原理。主教堂里收藏了许多库斯科画派的画作,这是其中代表人物Marcos Zapata的名作“最后的晚餐”。
21. 库斯科主教堂收藏的另一幅名画,荷兰画家Van Dyck的“十字架上的耶稣”。
22. 祭坛之一。
23. 武器广场上的另一座教堂耶稣会教堂(Iglesia de la Compania de Jesus),建在当年印加皇帝Huayna Capac的宫殿遗址之上。
24. 正门上的精美雕刻,称得上是库斯科最美的巴洛克教堂。
25. 教堂厚重的大门。
26. 耶稣会教堂的主祭坛。
27. 武器广场周围的殖民地风格的建筑。
28. 库斯科式的红瓦白墙蓝窗。
29. 广场上很多衣着鲜艳的当地人,给游客摆pose收钱。
30. 广场附近的街道上,见到好几处这样长长的大队。
31. 原来是慈善机构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发放礼物。
32. 库斯科街头的雕塑,上面是库斯科市的彩虹旗和市徽。
33. 美洲豹石墙,墙上的一组石块刚好拼成一只美洲豹的形状,左边那块最大的石头是豹头。
34. 这条长街上有著名的“十二角石”。
35. 这块多边形巨石,一共是十二只角。
36. 牵着羊驼的当地人。
37. 沿十二角石街向山坡上走几个街区,是库斯科艺术家聚居区San Blas。
38. 从San Blas回望库斯科。
39. 一条条街道,两边都是这样的白房子。
40. San Blas教堂。
41. San Blas街上的卖花人。
42. San Blas广场。
43. 在San Blas的巷子里闲逛,看到一座十分精致的小院。
44. 院子的设计和里面摆放着的陶器都品味不俗。
45. 原来是位艺术家的工作室,老人的名字叫Antonio Olave。
46. 画廊里陈列的作品,每一件都很精美。可惜价格不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47. La Merced教堂在库斯科的地位仅次于库斯科主教堂和耶稣会教堂。这里埋葬着当年两位重要的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的副手阿尔玛格罗(Diego de Almagro)和弟弟Gonzalo Pizarro。
48. 教堂前表演的印加乐手。
49. 库斯科的圣多明哥修道院,前身是印加帝国的太阳庙。今天仍然能看到残存的石墙。
50. 修道院的一部分现在成为太阳庙博物馆。
51. 太阳庙(Qorikancha,本意是黄金屋)是当年印加人最神圣的神庙,供奉太阳神Inti,陈列着印加先帝的木乃伊,地面和墙上铺着金板和各色宝石,花园里摆放着无数纯金打制的动物和花草树木。第一次见到太阳庙的西班牙人,都被其奢华惊得目瞪口呆。印加皇帝Atahualpa被俘之后,为了向西班牙人支付赎金,太阳庙的纯金雕像都被融为金块,从墙上拆下来700条金板,每条重两公斤,也全部融掉。
52. 根据史书记录复制的祭祀用的金板。
53. 太阳庙残存的石墙。占领库斯科后,西班牙人拆毁太阳庙,建起了修道院。后来库斯科发生地震,修道院被震毁,而太阳神庙的石墙却屹立不倒。
54. 印加石墙。
55. 库斯科的San Pedro市场。
56. 各种玉米豆。
57. San Pedro市场里的大排档。
58. Three Amigos。
作为历史古都和旅游胜地,库斯科略微欠缺的是博物馆,几座主要博物馆都规模不大,展品稀缺,唯一拿得出手的先哥伦布时期艺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Precolombino),简称MAP。MAP是利马拉尔科博物馆在库斯科的分馆,2003年对外开放,其450件展品虽然是主馆收藏的九牛一毛,但也不乏精品。
59. 纳斯卡时期的陶罐。
60. Vicus时期的墓葬面具。
61. Chancay陶器。
62. 奇穆文化的陶器。
63. 莫切人像陶壶。
64. 莫切鹿头人身陶壶。
65. 圣诞夜的晚餐,特意在Marcelo Batata餐厅预订了秘鲁国菜烤荷兰猪。这道前菜烟熏章鱼配紫玉米,熏得很入味。
66. 安第斯土豆浓汤,卖相味道俱佳。
67. 圣诞主菜,秘鲁特色的烤荷兰猪,装饰得很可爱令人不忍下箸。荷兰猪的肉很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风味,如果不是冲着秘鲁国菜的名声,这道菜不吃也罢。
68. 饭后的甜点也很精致。
第二天是圣诞节,我们离开库斯科,经利马飞往秘鲁北部的特鲁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