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对我儿子和侄子来说,是对奶奶的思念。他们都是奶奶从小带大的,不管工作多忙,我侄子都会隔段时间就给奶奶打个电话。如果有俩礼拜假,他也会不辞辛苦的回来一趟,主要就是看奶奶。每次电话,都千叮咛万嘱咐对奶奶说:你是最重要的人,不要总惦记我们,你要照顾好自己。我儿子则是每天都要和奶奶说上几句顽皮的话,就好像这么多年他就没离开奶奶一样。
而对我小弟来说,除了对家人的思念,就是沈阳四季面条的那碗大肉面。因为小时候,只有家里来客人时,母亲才会让我们去四季面条店买几碗大肉面待客。那时我和小弟就经常去跑腿,我端个大铝锅装面条,我小弟负责拿饭盒装汤和肉。我们则是眼巴巴看着大肉面流口水,等客人吃过后,剩下的我们才是我们的,弄得我弟弟以为大肉面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这就像习近平爱吃庆丰包子一样,我猜也是小时候没吃够留下的毛病。
我小弟在国外的时候,虽然馋的家乡美食很多,但只有大肉面是每次回来必吃的。大概十年前,他海归去了北京,国内各种美食早就吃够了,可回沈阳时还是每次都要去几回四季面条店,就是为了那碗大肉面。为此,我儿子总嘲笑他,说他是被四季面条部洗脑了,已经分不清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了。因为我儿子被他三叔带去吃过几回大肉面,我儿子觉得一点也不好吃,齁咸齁咸的汤,还有一股怪味。
我儿子,我侄子和我弟弟都是很早出国的,尚且乡愁浓烈。我这年近半百出来的人乡愁的滋味就更是一言难尽了。在国内时,并不觉得中国多好,而且还觉得中国不好的地方太多了。最让我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横行,社会道德每况愈下。可在国外久了,国内的事听的少了,想的就尽是国内的好了。我这个人就这样,回忆往事时也是自动过滤掉那些不好的事,想的都是过去的好时光。所以,我是没法写历史的,肯定会选择性记忆。
另外,人也是会变的。我弟弟出国是因为学校不给他分房子,弄得他有了孩子也只能在老婆单位住筒子楼。而那时他在中央财经学院当老师,弟妹在光明日报社,俩人一南一北,实在是不容易。所以,我弟弟出国读博的时候就下决心一辈子不回国了。可谁想到,当我侄子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他就海归了。他自己说,就是特别想家。
我表妹夫就更有意思了。因为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气,刚来美国时咬牙切齿地说,我宁可在美国当狗也不回国。这些年过来,两口子从打工到自己开饭馆,生意越做越红火,赚的钱也早够一辈子花的了。美国大房子也住上了,餐馆也不用自己操心了。可以说实实在在实现了美国梦。然而最近这几年,他们却想回国去养老了。我那妹夫的父母都没了,家里也没什么人了,可他还是觉得回国养老更有意思。有老朋友老同学,还有弟弟妹妹,而且唯一的女儿嫁到了广东。如果两口子在美国,觉得太孤单了。这种乡愁大概是真正的中国特色,在其他种族中很少见。
对我来说,乡愁就更为复杂。我这个人是随遇而安的,到哪都能适应。我觉得纽约是我去过的最适合生活的城市,气候、环境、方便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当然,买菜没有沈阳那么方便。但比较起来,好处还是比沈阳多多了,至少冬天没有沈阳冷,而且从来不用为取暖发愁。
可我依然有乡愁。首先是母亲年事已高,这些年来都是我大弟弟照顾,我这个当大哥的心里有愧。其次,越是年龄大,越是想我那些发小,想我的老同学老邻居们。每次回国都要和他们聚几次。每次聚会都规划要一起去旅游,甚至还商量一起去养老。发小们这么说,大学同学也这么说,我都不知道最后要跟谁在一起养老了。其实大家也就是说说,真要实行麻烦事多着了。不过,美好的事多想想也是有利于健康的。:)
我们兄弟三个也商量一起养老,自从我九十年代初出国留学后,我们三兄弟就是聚少离多。我母亲总念叨,你们哥仨啥时候能聚多离少啊。我们哥仨从小被母亲教育的要团结,要有亲情,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尤其我大弟,亲情浓厚,啥事都不计较。二十年前他就买下一处农村大院一直经营着,院里鸡鸭鹅猪羊都养着,弟弟也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大院的建设上,就等我们回国后以后养老的。兄弟之情一如当年。
每次回国,跟我那些亲如兄弟的发小们在一起喝着小酒,总有聊不完的话。这些年一些发小相继去世,小克就总和我说,你要常回来啊,你不回来我们聚会都没意思,人是越聚越少了啊。每当见到这些发小,我就感觉又回到了从前,那些青葱往事都是咋不经意间划过脑海。我说过,我的回忆总是美好的。因此,那些青葱往事都是带着幸福和甜蜜一起袭来的。其实,人活着活着就活回了小时候。
我说不清自己为啥有乡愁,也说不清到底愁个啥,可是这两年没回国我就抓心挠肝的不好受。也许这是乡土中国特殊基因的作用,也许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以前回国还有点奔着美食的意思,可最近这些年,美食已经对我没有诱惑了。想想,也许就是那些我经常惦也惦记我的人是才是我的乡愁吧。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21年11月13日于纽约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