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滋味】面食在江南
咱是个混血的,怎么混的呢?北京混的江苏。
爸爸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十几代人正经八百有族谱的那种。他那种北方人的味儿,在杏花春雨的软糯江南浸淫了大半辈子也依旧是硬得格格不入。在家的十几年里,就从没听他入乡随俗地说过方言,“笨的来,”是我妈念叨他的口头禅。
我家的饭桌,从我记事起,但凡是过节总被各种花式的面食占据。
饺子自然是不在话下,一般来说,爸爸擀皮儿,我和妈妈打下手。他那种踹大馅儿的绝活至今都让南方的亲戚朋友们赞叹。这手绝活自然是没传给我,因为我是管试吃的。但是煮饺子点水的手艺叫我学会了。每次水沸了加一点冷水,加三次水后饺子就好了。就这么简单。
家里餐桌上的北方面食还有很多,请客常吃的有烙饼摊鸡蛋。烙饼摊得两面脆脆的,里面新鲜绵软,夹上金灿灿的炒鸡蛋,一口咬下去,简直是人间美味。
还有立春必吃的春饼,夏天的麻酱拌面,任何时候都可以来上一碗的炸酱面。可惜,这些手艺到了我这儿都失了传,只有边写边往键盘上流口水的份儿。
江南自然也有自己的面食。
印象最深的一是油端子,一是小馄饨。
油端子是中小学生最爱的街头食品之一。每个学校门口都有一个摊子,小黑锅里热油“咕嘟嘟”地滚着,一个特制的铁勺子蒯一勺馅儿料,在滚油里过一过就得了。那馅儿一般是萝卜丝,猪肉,小葱,和虾米,和面糊混在一起。炸完了,又酥又香,一口一个满嘴流油。放学了经常和来接我的爸爸一起去打牙祭。
小馄饨要区别于一般人所知道的那种饺子般大小的大馄饨。这也是江南一道街头美食。早餐时分,我喜欢看师傅在自家摊子门口包馄饨,一张半个手掌大的薄薄的皮子,筷子头那么一点纯肉馅,师傅随手一捏就得了。一碗馄饨下在骨头汤里,讲究点的再加点紫菜虾皮,鲜的眉毛都要掉了。我和爸爸经常在周末早上去公园写生的路上来一碗,甭提多美了。
如今我在他乡,爸爸在天堂。
小文一篇,纪念那些年他和我一起吃过的南北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