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同行 - 罗马绿洲

来源: 虚舟自横 2021-09-20 00:49:2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1104 bytes)

【16-17/7/2015】

罗马这个地方,最初是小时候从“斯巴达克斯起义”里听到的。那故事听过好几遍,却完全不是因为喜欢,实在是聊胜于无。从前没有玩具没有图书,无所事事,有阵子成天缠着大人讲故事。老妈搜肠刮肚讲完了牛郎织女、田螺姑娘,就拉老爸挡驾。斯巴达克斯是老爸讲过的唯一的故事。估计他那会儿刚读了那本书,正为壮烈的古罗马奴隶起义运动而心潮澎湃,每次娃被支到他那儿,就两眼放光又讲一遍。开始,听得一头雾水心里怕怕。后来,就怀着对英雄的敬仰、胜利的喜悦、分裂和背叛的焦急、失败的痛惜,等待一个个段落的到来。如此累人的故事,还有个惨烈的结局,自然让人对遥远的罗马的印象,也是很累的。

实际上,去过罗马的朋友们也都说,玩起来真累。特别是夏天游罗马,天热人多,不是在排队就是在赶去排队的路上。于是,安排了四天时间看古罗马,希望能从容一点。

原计划中午前到达,休整一下,下午四点钟,去参观斯巴达克斯们生死搏斗过的罗马斗兽场(Colosseum)。那个时间,排队的人相对少一点,气温也开始舒缓一点了。

可是,去罗马的火车会途经比萨。那怎能不下车,去看一眼那个上过初中物理课的人都知道的,伽利略当年为了做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实验,从上面扔下两个铁球的,神奇的比萨斜塔呢?

走近斜塔,第一眼看见的,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放眼望去,草坪边熙熙攘攘,全是挥着“降龙十八掌”,做扶塔状的人们。于是也赶紧的,找角度运掌力,拍扶塔照。弟弟别出心裁,弓腰曲腿躺在石墩上,像个被人弄翻了的甲虫,一高一低举起双脚,做“蹬塔”状。很快,人们就开始追随弟弟的“甲虫铁腿功”扶塔新潮流。

比萨塔虽然倾斜了3度,塔顶与底部中心偏差了2.2米,仍然稳稳站立了近650年,真没有辜负这些年隔空扶塔的游客们。它还非常的漂亮。整个塔身是象牙白大理石的圆形结构,每层都有一圈石柱拱廊,精美玲珑,在阳光下给人玉石一样半透明的错觉。它在比萨大学古老的校园上,真正是一座“象牙塔”。绿草坪的另一边,是同样精美的象牙色大理石的著名比萨大教堂。

打了这么一个岔,到达罗马时,已是傍晚。

黄昏的罗马城区,人和车都不多,街道显得十分宽敞。没有摩天的现代建筑,“永恒之城”保持着古都的庄严和典雅,让人很容易想象一千多年前这里的辉煌。夕阳给道路两边高大坚实的石质建筑涂上一层蜜色。这些建筑连在一起,好像两道高墙。墙上老式的高大双开大门上,都切了一个单扇小门做日常出入用,常常还有棱角磨得光滑的大理石台阶或门柱。每遇到一个小门被打开,瞥一眼,都看见里面一个绿色荫凉的庭院,庭院的三面是公寓。原来,罗马的居民们就生活在这些蜜色“墙”的后面。

入住的家庭旅店,也是在那样一个门里。

庭院中间的大圆叶树荫下,有一个喷泉小水池,几只红色锦鲤在里面游来游去。据说这里从前是个女修道院。曾经很宽敞气派的大理石门厅和楼梯,如今被人从中间装了一道薄墙,一分为二,成了两个单独的门栋。墙中间还安插了简陋的小电梯,用木板围着,像个永远不会完工的维修项目。但光亮的大理石地面和阶梯,走上去仍然富于质感。

小旅店只是楼里的几间房。房子很老。店主也很老了,是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说话时,手指和嘴唇都有点微微颤抖,看上去有七十多岁了。大概是很少出门见太阳,松弛了的皮肤很白皙,不像一般意大利人那样的橄榄色。细软的短发梳成光滑精致的波浪,从耳朵下面向外卷,很有六十年代的风味。那也许是她年轻时的时尚吧。

看到一家人到来,老太太欣然欢迎后,马上头一偏,双臂交叉抱在胸前,开始抑扬顿挫地说起意大利语。一边说,还一边摇头撇嘴翻眼睛。见客人一脸茫然,又在墙上的日历上指指圈圈,一副老奶奶抓到了小朋友犯错误证据的样子。

听不懂那唱歌似的意大利语,不知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是这里不能住了,岂不要这么晚扛着背包另外去找住处?

老太太拿起电话拨号。听到电话那头,一个年轻人很尊敬的问候声,一口一个“Señora N…”(N夫人)。这边N夫人抑扬顿挫地讲了一会儿,把电话递给了娃妈。那头的年轻人开始用英文解释。

原来,老人家说,娃妈订的三晚住宿,是从昨天开始的。昨天她从中午一直等啊等,等到了半夜两点… 这才明白,刚才的摇头撇嘴翻眼睛是在说,“我一等也不来,二等也不来,困得眼都睁不开了…”

赶紧查了查最后一封住宿确认邮件,入住时间还真是写的昨天!

现在问题来了:从今天算起的第三天,房间已经租给别人了,不能住了。老太太说会想办法腾出房间,但不保证能解决。

自责怎会犯了这样的错误。这个地段很紧俏,附近的住宿,两个月前就订满了。现在恐怕只能找到又贵又远的地方住了。好在至少今晚是有着落的。

老太太的旅店收拾得井井有条。小接待厅的家具式样都很老,颜色暗淡。墙上挂着花卉静物油画和年代已久的明信片。看上去是经营了多年。门边有一把特别漂亮的古董椅子,椭圆形的大椅座和椅背,镶着厚厚的软垫,苔绿色底子上散着一朵朵银紫色的玫瑰。

放下心来安顿好。老人家办事利索,一边领着一家人看明天吃早餐的地方,一边让娃妈刷卡补了一天房租。

早餐厅是间较大的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深栗色的大餐桌和一圈高背餐椅,擦得锃亮;玻璃橱柜里的细花瓷器,水晶杯具,都透着个人品味,完全是一个家庭餐厅的模样。窗帘是褪淡了的苔绿。靠墙还放了一个长沙发,和接待厅里的那把椅子一样的图案款式,只是苔绿色软垫有点塌陷,上面银紫色的玫瑰也十分暗淡了。

这长沙发和椅子显然是标准三件套中的两件,还应有个短沙发,大概在老太太自己的起居室里吧。不禁想起了大洋另一边那个多雨城市的家中,洒满叶脉图案的三件套里,长沙发也是被用得最狠的。哥俩小时候在上面“开火车”,一家人挤那儿吃玉米片儿看动画片…

大概,小旅店曾经也是住着一个大家庭的家。

刚才看邮件时才注意到,老太太有个意大利的姓,但名字叫奥尔加(Olga)。那是个典型的东欧名字。不禁浮想联翩,私底下给老太太编起了故事:

长发雪肤的奥尔加姑娘,在一个浪漫的罗马假日,邂逅了意大利小伙儿N。于是,花样年华的她,留在了这个阳光炽烈的异乡,成了N夫人。在这个城市,她建立起一个家庭,经营着幸福,度过了大半生… 后来,只剩下了自己,就在这第二故乡开起小旅店,成为许许多多个罗马假日的歇脚之地。

在地铁站里四处寻找卖票处。一个矮小的年轻女子主动凑上来领路。这女孩之前已经在大门口和自动扶梯下出现过。两次主动提供帮助,都被娃妈谢绝了,因为网上很多游客提醒过,在罗马,不要随便接受“友好的帮助”。

未置可否地被女孩领了几步路,就到了一个兼卖报刊杂志的烟草店(Tabbachi)。罗马的地铁站很是奇怪,是由这种烟草店代卖公交票。买好了票,女孩继续尾随到地铁口,然后开口要五欧元。那就给吧。女孩拿了钱摇摇头,说是要每人给五欧元… 果然是个陷阱。

其实从旅店到古罗马斗兽场,走路也就20分钟。打卡罗马的美满理想是:早起赶在旅行团大军杀来之前排上队;中午趁热猫一觉;下午赶在旅行团大军撤退之际排上队;傍晚逛广场看喷泉。可是,早上要早起的难度太大,最终还是沦落到10点多才出门的骨感现实。想到还要顶着烈日排长队,再暴走看古罗马废墟,还是先省着点力气,坐地铁吧。

所以,这一次没有远望着在水一方的伊人一步步奔过去的激动做铺垫。一出地铁站,巨大的古罗马斗兽场就赫然立在眼前,唯有震撼。

这个由石灰华和火山岩筑成的宏大建筑,有着三层叠加的高大的拱廊和顶层带小窗的阁楼组成的椭圆形外墙,雄伟而优美。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岁月风雨,如今大半壁已在地震中坍塌,形成一边高一边低的不对称格局,像个有万千情绪要述说的现代风格的艺术品。

古罗马斗兽场既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也是现代大型体育场的鼻祖。阶梯式的观众台,曾经可以装满多达八万人。阁楼顶部有240个桅杆,曾经用来支撑船帆一样可伸缩的遮阳天篷(velarium)。地面一层设有80个出入口。每个出入口都有编号。每个楼梯每一行也有编号。观众凭陶片票上的编号,对号入座。这样,能让几万观众迅速来到座位上,又能迅速疏散离开场地。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些设计仍在全世界的体育场沿用。

斗兽场外面,不出所料地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地在排队,场面十分壮观。不知该从何处下脚开始排,拿着“罗马通票”(Roma Pass)去问管理人员。意大利帅哥小心摸了摸梳痕清晰的黑亮大背头,随手给指到一个队尾。

好歹排上了队,正发愁漫长的等待时间怎么打发哥俩,忽然,奇迹发生了。这一队开始快速向前拥,一路小跑地跟着,居然就进去了。

脑后传来隔壁队里绝望的喊声:“不对不对,他们刚到的啊!我们都排了一个多小时了!我们都有罗马通票!”

真是过意不去。都说意大利是个富有艺术的随意性,不讲究规矩的国家,果然是管理混乱。却不曾想,还在混乱里占了便宜。

不过,占的便宜马上就在混乱里又扯平了。

在罗马帝国衰亡后的岁月里,这里曾被改用作居所、作坊、宗教场所,堡垒… 现在,拱廊里仍十分凌乱,有些没顶的“房间”被围起来,不知作何用。阶梯式的看台全是大石结构,被太阳烤得火热。刚走进一块荫凉地儿,弟弟忙扯下帽子给脑袋散散热。“唰”,一个黑色的东西从帽子上飞出,正好掉进下层的一块被围了起来的,写着“禁止入内”的地方。那,可是小人儿最心爱的墨镜,不是以前花花绿绿迪斯尼画风的那种,而是人家的第一付正儿八经的“大人”墨镜,戴上帅得不得了。不戴时,也要酷酷地套在帽子上。于是,就飞落了。

伤心又懊恼,弟弟谁也不搭理,默默沿着高高的大石头看台,茫然走了小半圈。然后,坐在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坐过的大石阶上,深沉凝望着被阳光照得发白刺眼的,残破不堪地裸露着地下通道和地窖的,奴隶角斗士们和猛兽们曾经在那里生死搏斗,令古罗马人热血沸腾的,巨大的椭圆形斗兽场。

默默跟着,知道小人儿正在消化自己的脾气。

尽管这样,斗兽场仍然是哥俩访问古罗马的亮点。

参观古罗马废墟时,正值午后。走在古罗马圣道(Via Sacre)上,烈日流火,北方雨城长大的哥俩已经完全被晒蔫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凯旋门(Arco di Constantino)、斑驳残断的古罗马论坛(Roman Forum)、坍塌到只剩地基的座座神庙… 那一大片曾经是古罗马帝国的政治、法律、宗教和经济中心,罗马文明的神经中枢,充满着史诗感的灰黄色石灰华古建筑遗迹,如何讲解,都还是一堆大石头。

下午四点去梵蒂冈,果然正确。圣彼得广场上没有传说中的人山人海。旅游团大军已离开。散客队伍绕了广场大半圈。目测是个不到一小时的队,看完梵蒂冈博物馆和西斯廷礼拜堂,还来得及爬上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圣彼得大广场本身,就足够打发哥俩等排队的时间了。它是文艺复兴后期,由巴洛克风格大师贝尔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设计的,很是华丽堂皇。整个广场呈钥匙孔形状,由高大柱廊围绕。正中央耸立的一座方尖碑(Obelisco Vaticano),是罗马帝国早期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搬来罗马,又辗转到这里,大概是这儿最古老的物件之一。

哥俩很快发现,广场上的两座优美典雅的大喷泉,还特别地实用:清亮跳跃的泉水四周那持续扬起的水雾,简直是解暑神器!撩一会广场上的鸽子,再去水雾里呆一会,小人儿们如晒蔫的树苗吸足了雨露,又精神抖擞了。弟弟还特意跑来和排队的妈妈换班了几分钟,说快去看那边一个有长阶梯的大殿前,好多穿得像花南瓜似的士兵在站岗。

其实,特别令哥俩兴奋而忘记了炎热的,是一眨眼功夫就到了另一个国家这件事。而且,是到了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梵蒂冈虽然只是罗马城里的一小块区域,却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全称“梵蒂冈城国”( Vatican City State)。这个国中之国,面积只有区区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人,像个大点儿的中学或小点儿的大学。但它有自己的货币、邮票、政府、宪兵警察等等。作为罗马天主教会的心脏,它是一个神权政体国家。教皇是最高统治者。罗马教廷就是它的政府。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不同民族人种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而遍布全世界近13亿天主教徒则是它的精神民众。

弟弟说的那些“花南瓜”士兵,身穿橙黄蓝条灯笼袖和灯笼裤制服,帽子顶上有一道鸡冠子似的橙色羽绒。他们是以忠诚教皇著称的瑞士近卫队(Vatican Soldiers)。这些小伙子们全都是中立国瑞士国籍的天主教徒,其工作是保卫教皇等重要人物。站岗的地方,就是教皇居住的“使徒宫”(Apostolic Palace)。

走马观花地看完梵蒂冈博物馆,终于随着人流进到了慕名已久的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米开朗基罗伟大的绘画杰作《创世纪》,就在这里的天花板上。

这幅巨型穹顶壁画,面积有14x38.5平方米。当年,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米开朗基罗花了4年多心血,每日仰头举臂作画。到完工时,人几乎残掉。壁画主题是《圣经》中有关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中间9幅主题画为:创造光明黑暗、创造日月草木、创造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周围还有大量的装饰和人物画。全画共有343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整个穹顶看上去通透立体,仿佛是许多平行世界的高远天空。

弟弟读过圣经故事,又在火车上听了事先下载的梵蒂冈“录音导游”,这会儿就显示出文化人儿的优势了,对着那天顶上画得密密麻麻的人物,有鼻子有眼地辨认熟人。

而娃妈这没文化的,许多东西都是从歌词、电影里知到个名字而已。西斯廷礼拜堂,是从一本小说里看到的。小说里的人,就是在这里仰着脖子看米开朗基罗的天花板,看呀看,就和另一个仰着脖子看天花板的人撞了头,撞出了一段故事。瞧着满大厅的仰着脖子的人们,走神地想,今天这里会不会也发生什么好玩的故事。

从西斯廷礼拜堂出来,梵蒂冈小邮局很便利地设在去圣彼得大教堂的路线上,里面挤满了路过的游客。每天,这里都会向世界各地寄出大量的明信片。梵蒂冈没有任何工农业,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全世界天主教信徒的捐款,以及旅游。卖邮票,也是梵蒂冈的一笔不小的收入。

哥俩也要往中国给外公外婆寄张明信片。弟弟只管签上大名。哥哥要负责写两句中文,那可是费了老劲。时间一点点过去,心里着急又不敢催,还要昧着良心夸字写得好。终于,两人郑重其事地各捏着一个角,把明信片投进梵蒂冈邮箱。

进到圣彼得大教堂时,上圆穹顶的螺旋楼梯刚好关闭。只能遗憾地仰头望望这个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著名中央穹顶(Cupola),想象一下在那“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俯瞰梵蒂冈和罗马全景的感觉。

这个里里外外都无比雄伟堂皇的大理石教堂,装着米开朗基罗,贝儿尼尼,拉斐尔等等的旷世杰作。不知是因为它过于完美,还是这些日子已经看到审美疲劳,倒也没有预想中的震撼。

完成了两项最大的打卡任务,在鲜花广场(Campo del' Fiori)悠闲地吃个晚餐。这个当年罗马教廷焚烧“异端分子”布鲁诺的“鲜花之地”,如今是人们聚会吃饭,看艺人表演的地方。四周一圈露天餐馆,坐满了人,一片欢声笑语。广场中央,布鲁诺的青铜塑像凝重地低着头,下面坐满了年轻人。

一回到旅店,老太太就翘着眉梢,得意洋洋地又把电话拿给娃妈听。果然是好消息:房间可以一直住到第三天了。电话那头的年轻朋友把自己的住处让了一天出来,订了房的客人也同意了换过去。皆大欢喜。

奥尔加老太太把娃妈拉到角落的一个有很多薄薄小抽屉的柜子边,从里面拿出个亚麻色的小布袋子。袋子一面印着古罗马斗兽场的速写画,另一面印着“BB Oasi”(绿洲客栈)的字样。那是她送给客人的纪念品。

绿洲,是奥尔加老太太的旅店的名字。

(后记:旅行结束回家后,又查了一遍之前的Email,发现娃妈写给奥尔加老太太的住宿日期都是对的。是她在确认住宿的Email里写错了。娃妈收到后却没仔细看,没发现错误。于是,便写了封Email去澄清一下。没想到,奥尔加老太太竟爽快地退了钱回来。)

(如果喜欢,请关注我的文集《宝贝同行》。更多惊喜在继续...)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