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先秦来说,诗经的国风就是民间口语文学的记载;论语也可能是孔门弟子所记录下来的当时的口语。当然,其他还有许多接近口语的作品,例如易经的彖辞和象辞就有许多俗谚在内。直到汉代,许多作品还是接近口语的。史记汉书里面有很生动的描写,也大多数用的是活生生的口语。刘知几史通中所批判的“年老口中无齿”,也正是忠实地反映口语的地方。魏晋的文章也和口语距离不远(如抱朴子)。自从南北朝骈文盛行以后,书面语和口语才分了家。在这时期中,只有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少数散文作品是接近口语的,其他还有一些零篇,如任昉的奏弹刘整等。
从汉以后的情况看来,诗歌往往比散文更接近口语。古诗十九首就很浅白通俗。六朝的民歌,在骈文盛行的同时,更是汉语史的主要根据。唐文和唐诗相比,接近口语的程度相差太远了。到了宋代,找口语不要向诗中找,而应该向词中找;到了元代,找口语不要向词中找,而应该向曲中找。
唐代的变文,宋元的话本,明清的小说,都是汉语史的极端宝贵的材料。隋唐以后佛教的语录,宋以后儒家的语录,也都可以参考。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68724/answer/149200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