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口记(5-3)

来源: 丝瓜园 2019-10-02 20:35:4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106 bytes)

第二天,董永领着黄牛来到松书院。此时正值假期,学生们不来上课,董永将举荐信交还给两位先生。两位先生大惊失色,又大惑不解,轮番地质问董永、教训董永,直说得口干舌燥,董永仍不肯回心转意。两位先生只好说道:“你暂且回去,好好地想清楚。”  董永又请求道:“我想在这里抄写经卷,可否借我一间教室?”  两位先生正在火头上,气呼呼地答道:“我们这里诵读、写字、百工、农时、医药、水经、珠算、地理,都要分堂授课,哪有教室给你!你若能造一间,你就去用吧。” 

松书院正临大街,左右早有人家,哪里造得出屋。董永挨了一番训斥,悻悻地从先生那里出来。黄牛努努嘴,领着董永来到院中。院中有四棵大松树,他们所处的位置,正好是四四方方的。这四棵大松树,都有几百年的树龄,四五个人都合抱不拢,树枝都很粗壮。黄牛见四下无人,便做起法来。只见这四棵树上,各有一根粗壮的树枝,移动起来,向着四棵树的中心处伸去,待高低调动得一致了,便在中间汇拢,彼此紧挨在一起。董永心领神会,高兴地拿来扫帚,将遗落的松枝打扫干净,便领着黄牛回家了。 

第二日,董永找来铁匠,打制了一些结实的铁箍,将汇拢在一起的四段粗树枝箍紧,又在汇聚处安置了一个粗大的铁环。董永走后,两位先生过来观瞧。他们正等着董永回心转意,没想到他却在这里忙了一阵。这两位先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平时走路都是低着头的。一位先生不解地问道:“这树枝何时长成这般样子?”  另一个答道:“不知道。”  继而又疑惑地说道:“这董永不是个糊涂人,他放着天子门生不做,在这里鼓捣做什么?”  另一位思索了一番,显得忧心忡忡的样子,说道:“我大有怀疑,大有怀疑,咱们暂且先看一看。”

过了一日,董永领来几个木匠。两位先生打开窗户,在屋里监视着。见这一伙人叽叽喳喳,又是测量又是画图,忙了一阵就离开了。一位先生问道:“董永推脱赴京之事,我们要向镇长报告一声啊。”  另一位说道:“我昨夜琢磨了一宿。这件事啊,恐怕比你想象的大。咱们再看一看。”  过了几日,董永带着那一班木匠又来到院中。董永先向两位先生问候,又告知要在松树间造出个木屋,有些响动,请两位先生担待。两位先生故作镇定,寒暄之后,照例开着窗,向外看着。只见木匠们带来的各个构件、板材,都已经在铺子里做好了,来到这里将它们安装起来。只一日的功夫,木屋就造好了,悬吊在铁环下面,四个角与地面固定了,约有四顶小轿那么大。

次日,董永来到小屋。小屋中只有一张小桌,一把椅子,董永就开始抄写经卷。快到晌午时,两位先生走过来,董永急忙起身相迎。两位先生说道:“董永啊,赴京之事考虑得怎么样了?”  董永答道:“承蒙两位先生厚爱,学生万分感激。只是学生之志,不在为官,还是把机会留给别人吧。”  先生这一次倒没在这事上训斥董永,而是和颜悦色地问道:“你抄写的经卷,可否让我们一阅?”  董永急忙递过刚刚抄写的经卷。两位先生将经卷拿回屋来,仔细地阅读。一位先生严肃地说道:“此事不能再隐瞒了。我们去找镇长吧。” 

当天晚上,董永的邻居大婶,几位常去董家帮忙的邻居,两位有声望的老者,还有书院的两位先生,一起聚在镇长家开会。镇长开口发言道:“请大家来,是谈论一下董永和他的黄牛的事。这事儿我说不清楚。还是请两位先生说说吧。” 

一位先生,先将董永推辞了赴京深造的事说了一遍。大家全都很震惊,吵嚷着问为什么。一位先生说道:“我们一直喜爱董永,从没往旁里想。现在他做出这反常的举动,我们把前前后后的事联想起来,真是感到后怕呀!大婶儿,您还记得那头牛刚抱回来时的情形吧?咋的现在就长得这么壮呢?”  大婶听这一问,也有点紧张起来,因为她原来也有些不解,思索着应道:“记得呀。牛犊刚抱回来时,都快要死了。我喂他,他连嘴都不张,但是奇怪,董永喂他,他就张口吃。起先我们几个邻居,帮着备些草料,后来董永自己能放牛了,就牵到河边,牛自己寻些草吃。董永放牛回来时,我只见牛背上驮过干柴,也没见驮过些草料。我就问董永,说你这牛能吃饱吗?董永说能吃饱,他不饿。每年秋收后,我们都给董永备好高粱秸、麦秸、谷秸,没少备。可这牛吃得少,长得壮。余下的草料,快开春时就沤肥了。这人和人不一样;这牛和牛也不一样。这牛就是长得壮,喝凉水都能长。”

先生又转向几位邻居,问道:“你们几位帮着董永种地,常用这头牛。这头牛有什么不一般呢?”  一位邻居说道:“这头牛四蹄宽大,比别的牛能大一倍。两只牛角又黑又亮,真是漂亮。牛尾也比别的牛粗壮,粗上三倍还不止。这头牛力气大,干活也快。别的牛一天耕完的地,他用不了半天就能耕完。这事镇上的人全都知道哇,都爱使这头牛,都说是董植家得的好报应。”  先生对大家说道:“这养牛的事,大家都不是外行。平常的牛养到十三四岁,就已经是老牛了,能拉个磨就已经不错了。可这头牛,养到如今还是一头壮牛。像这般体格的牛,若吃草料,每天少说也要二十斤。可这几年董永在书院上学,那黄牛就在院中卧着。等到放学了,他带去河边遛一遛,太阳一落山就回家了,哪能吃得饱。若说董永放学回家去喂,他家中一口铡刀也没有,怎么铡草喂料?再说这董永,他五岁入书院读书,是我们一手教出来的。这孩子听话,聪明好学,我们都很喜欢。这几日,他推托了天子门生不做,在院中造了个木屋,悬吊在松树之上,这是何故?从未见他这般不听为师的话。再者,我们两个不敢自夸,也算是这镇上有学问的。昨日他不消半日,洋洋洒洒,写出这经卷,上乘之作呀!我们书院没有,我们俩也写不出来呀。他这是哪儿来的本领?我们都快不认识他了!” 

 听先生这么一说,大家全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一位老者说道:“这事是有些蹊跷。董植夫妇十年未孕,只焚了一柱香,祷告了一次就得了子了。那也太灵了!别人咋就没那么灵呢!”  有人应道:“董植是大善人,老天眷顾。”  老人又道:“那怎么夫妻俩,又早早地没了呢?”  又有人道:“那不是把好报应留给孩子了嘛。”  另一位老者摆摆手,说道:“你们别吵吵这没用的。我看这头牛哇,像个牛精。”  一位邻居说道:“他俩住一屋。这牛要是个牛精,八成董永也是个妖精。”  大婶疼爱董永,视如己出,听不得别人说董永的坏话,厉声呵斥道:“你才是妖精呢!董永是我看着长大的,心眼儿那么善,从来不吃肉,跟他爹一样能吃苦,怎么可能是妖精呢?”  

镇长摆了摆手,说道:“大家先不要乱说,还是听听先生有什么高见。”  一位先生说道:“我考虑过了。我写一封信,请镇长连夜派人去肤施城,到丰林山,找一位高僧。他是我的旧友,见多识广,佛法精深,等他来了,我们一起去会董永,考查个明白。”  镇长又嘱咐道:“董永是个好孩子。咱们先别乱猜疑。今晚这事,谁也不准往外说。” 

散会后,大婶就急着要去董永家,被几位邻居强拉回来,叫她只听镇长安排。 

第二日,过了晌午,松书院里来了一群人。两位先生迎接了,就往木屋前来见董永。董永慌忙出屋相迎,与各位见了礼。众人从教室中搬来凳子,围坐一圈。董永就坐在木屋的门槛上。

镇长开口说道:“小侄啊,先生给我看了你写的经卷,真是好啊,可惜我的学问太浅,不是很明白,所以请来一位大师,我们是来向你讨教的。”  大婶格外紧张,脱口说道:“董永,别怕!问你什么就说什么。有大婶在,别怕啊。”  董永倒是很沉着,谦虚地说道:“我才毕业,哪有什么学问,是我要向大家请教的。”

那请来的僧人,衣着整洁,满面皱褶,但看起来精神矍铄,讲话声音洪亮。僧人双手合什,发问道:“阿弥陀佛。佛法劝化人心。这首先要劝的是什么呢?”

董永答道:“阿弥陀佛。这首先要劝的,是知善恶。人生来就有欲望。所谓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饥而欲饱、寒而欲暖,饱暖则思淫欲。有欲望就会有争夺。人皆有利己之心。得则欣喜,舍则心痛。利己则罔顾他人。人有竞争之心。强于人、好于人、多于人,则心中窃喜;弱于人、差于人、少于人,则心有怨愤。有竞争就有阴谋手段,害人之术,举不胜举。然而,人也皆有不忍之心,有心向光明之心,有助人为乐之心,有乐于被人称颂之心。是故,无争斗时,行善易,行恶难;有争斗时,则行恶易,行善难。善恶之分,非区分于己,而区分于外。凡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将来,又符合公义的事,就是善事。凡不利于他人,不利于将来,又不符合公义的事,就是恶事。如今这世道,人多物少,欲多德少,故尤其要戒恶行。佛法云: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花言巧语、嫉妒、愤怒、愚痴,乃十恶行。当戒之,慎之。善恶本在一念之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殊不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轮回潜行。你问劝人如何?我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阿弥陀佛!” 

那僧人站起身来,双手合什,呵呵笑道:“果然是受过真传的!阿弥陀佛!”  董永起身还礼。众人听这两人一问一答,也没听得太明白,都愣在那儿。一位教书先生问道:“董永受何人真传?”  董永答道:“小僧前世是如来佛祖的弟子。”  那位僧人闻言,当即跪倒下拜。众人全都惊呆了。大婶一下子明白过来,大声叫道:“哦,对对,是如来佛祖的弟子转世啊!”  她跑过来,拉起董永的手,又捏捏胳膊,又掐掐脸,一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一边说道:“这下好了,是如来佛祖的弟子转世,不是妖精!孩儿啊,你可吓死婶儿了。”  她这一次流的却是欣喜的泪。镇长也明白了,又问道:“孩子,那你那头牛是怎么回事?”  董永向卧在远处的黄牛点点头。黄牛“哞”地叫了一声。董永笑道:“他是一位牛仙。” 

众人如释重负,都很高兴。从此,黄牛就成了半边镇上小孩子们的宠物。孩子们有的骑在牛背上、有的坐在牛角上、有的揪着牛尾巴,前呼后拥地在镇子里转。若有小孩哭闹,家长只说带你去骑牛仙,小孩子立时欢喜。两位先生重新举荐了赴京的学生。董永农忙时干活,不忙的时候就来到书院,坐在木屋里,将佛法道理写成通俗短小的故事,送给学生和镇上的人,有时也为来访的人讲解佛法,俨然是一位未穿袈裟的青年高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