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道金牌是编出来的,宋史上记的是岳飞自己回来的。他到了河南前线一看没把握打赢,

刚好朝廷有让各路军班师回南的意思,他就回来了。而且还挺积极的。他是第二个响应朝廷班师决策的,第一个是张俊。剩下的韩世忠等等比他坚守的时间长。被演绎成一日之内连下12道金牌是他孙子岳珂的作品,依据的是<岳侯传>,但岳侯传里说的是12道诏书,到岳珂转述时就成12道金牌了,而且还加上一日之内。想想就是不可能的,一天下12道诏书?诏书不是说下就下的,宋代是皇帝与士大夫(就是现在的国务院)共治天下,皇帝权力受很大限制。而且岳珂一道诏书都没搜集到,那15道催岳飞出兵的可是每一道都搜集了,列在岳珂的作品里。岳珂说他爷爷怎么神奇的话我是不全信的。总有毛新宇的感脚。但是宋史岳飞传采取的基本上是岳珂的说法。朱仙镇大捷就更是子虚乌有了。想想就知道,500还是800岳家军,打败10万金军骑兵?!这么光辉的战绩别说中国史,世界战争史也是从没出现过的,如果有的话当时一定会有记载的,岳飞也会发捷报给朝廷,金国那边也会有记录,但这些都没有,30多年以后突然出现了,在岳珂的书里。而且朱仙镇是个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小镇,兀术在那个地方囤10万兵马?脑子坏了。当时的朱仙镇最多容纳一万人,现在都容不下10万军队,因为还有马,缁重等等很庞大的,不可能的。岳飞的死也不是莫须有,而是有充足的罪名,审理很长时间。他是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兼任国防部副部长,另外还是公爵,这么一个人没罪名就杀了,怎么可能呢。宋代是所有朝代里法律最完备的。后人纪念岳飞主要是纪念他象征的意义(而他象征的这些精神实际上也是强加在他身上的),和他本人没什么关系了。史学界其实一直就没这么看岳飞,象邓广铭等等专门研究宋史的,一再强调民间传说评书都是美化的,但历史学家的声音肯定是微弱的。吕思勉就更不拿岳飞当回事了。他说岳飞根本没那么神,劣迹斑斑,结果让国民政府勒令闭嘴,当时正是抗战时期。吕思勉还把政府给告到法庭了,结果官司还打赢了。
我采用的基本上是邓广铭的说法。抛开预设立场还有阶级论,用一种'什么都不知道'的眼光读历史,其实是很难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