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从阶下囚到一代天骄脱胎换骨之心路历程(5)

来源: 南涧采萍 2019-02-01 07:08:5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875 bytes)
英格兰宗教改革的逆转
成功击败诺森伯兰公爵的篡位以及登基后全面击溃新教徒的造反,加之与菲利普王子成婚后得到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五世的鼎立支持,这些都让玛丽在王位上自信心大增,也坚定了她宗教逆改革的步伐。爱德华六世时因反对宗教改革而入狱的伦敦大主教邦纳(Edmond Bonner) 和温切斯特大主教嘉丁纳(Stephen Gardiner) 很快就被恢复了自由,并恢复了他们的主教坐席,成了玛丽“拨乱反正”的左膀右臂,嘉丁纳还被任命为玛丽枢密院的首席大臣。很快爱德华六世任命的二十二位主教中,只有七人保住了主教席位,教会里凡娶妻生子的牧师全部被解雇,剥夺了他们的生计。

而新教改革的三位主要领导人,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Thomas Cranmer)、伦敦主教雷德利(Nicholas Ridley)和温切斯特主教拉蒂默(Hugh Latimer),更是成了玛丽的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克兰默和雷德利,前者是她父王亨利八世和母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案的主要档案起草人,后者代表教会签署了将英格兰王位交予简•格雷的证书。这三人很快被从伦敦押送到牛津的中世纪城堡监狱(Bocardo Prison),在走过场式的快速审判后,三人均被判异教徒罪,雷德利和拉蒂默于1555年10月16日在牛津被绑在火烧柱上烧死。半年之后克兰默也步其后尘,因此这三人在历史上被统称为牛津烈士(Oxford Martyrs),而三人都是剑桥的毕业生。

根据都铎时代历史学家约翰•福克斯(John Fox)在他的《殉道者名录》中记载,68岁老态龙钟的拉蒂默在火烧柱上对55岁的雷德利说到:“做个男子汉吧,雷德利;今天我们将用自己的身体为英格兰点燃一只永不熄灭的蜡烛。(Play the man, Master Ridley; we shall this day light such a candle, by God's grace, in England, as I trust shall never be put out.)

而福克斯本人在玛丽登基后明智地逃到德国去避难,直到伊丽莎白登基后才回到英国。和他一起逃亡的有近800人,大多数是剑桥牛津的神职人员和学者,他们在法兰克福和日内瓦建立了英格兰新教社团,继续扯起改革的旗帜,出版英文圣经,印发小册子声讨玛丽和罗马教廷。正是他们的讨论为以后英格兰的国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拉蒂默和雷德利在火烧柱上

英格兰回归罗马教廷和对新教徒的迫害

与此同时,此前在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任上逃离英格兰去法国、意大利避难的旧教徒们却纷纷回到了英格兰,其中的重量级人物是罗马教廷红衣主教波勒(Reginald Pole)。波勒早年云游欧洲,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知名人物以及教皇利奥十世(Leo X)的教廷均结交甚广。亨利八世曾以坎特伯雷大主教职位为条件希望波勒支持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案,但波勒选择了自我流放,离开英格兰回到了法国和意大利。亨利八世一怒之下将波勒家满门抄斩,连波勒的母亲也被送上了断头台。玛丽登基后,波勒以罗马教廷特使的身份满怀热诚地重返故乡,力图以一种庄严、虔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将英格兰再度拉回到罗马教廷的怀抱。

波勒的罗马教廷特使专船在1554年11月一个阴冷的下午停靠在泰晤士河岸,菲利普王子和玛丽早已在宫中等候他的到来。玛丽见到波勒后,激动地将他一把抱住,说到:“您的到来,给我带来的喜悦就和我初登大宝时的喜悦是一样的啊!”

作为回答,波勒用拉丁语背诵了圣母领报时加百列天使 (Angel Gabriel)对童贞玛利亚所唱的颂歌: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万福玛利亚,充满恩典,上帝与你同在,妳在妇人中是有福的。

就是在这个时刻,玛丽第一次感觉到了她腹中有胎儿在跳动。

四天后,波勒在怀特霍尔王宫(Whitehall,都铎王朝之后英格兰的国家政府所在地)的主厅里搭起了一座高台,上下议院议员们全部到场,玛丽和菲利普分别坐在着圣装的红衣大主教的两旁。大主教宣布说他是来给英格兰人民交还回天堂的钥匙的,他代表教皇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宽恕了全英格兰的子民。玛丽喜极而泣,她作为英格兰君主的最大使命完成了。台下的大臣们也有半数以上和他们的女王一起落泪,互相拥抱。

当消息传到罗马教廷时,梵蒂冈不远处的圣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上响起了礼炮。这一年,玛丽一连雇了两位画家给自己画了好几幅肖像,肖像中的玛丽看上去充满了自信,目光炯炯有神,一副女君主的派头。
 
玛丽登基后的肖像画,玛丽带着T型十字架项链,手握一个四位传福音者围绕一个圣者灵骨的吊坠。

然而,这表面的一片祥和之下却暗藏了一股汹涌的暗流。进入1555年之后,随着旧教的回归,英格兰的新教教徒们开始转入地下,他们秘密集会,坚持行爱德华六世和克兰默大主教所制定的新教礼,读书识字的先生们坚持在家庭教会用英语做礼拜读圣经,他们向神祷告:要么让玛丽女王放弃偶像崇拜,要么让她早日升天。于是,一场大搜捕开始了。

第一个落网的是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牧师罗杰斯(John Rogers)。罗杰斯选择第一个打破寒冰,在圣保罗大教堂的院子里公然反对罗马教皇。在他被从监狱解押到火烧柱被烧死时,他的妻子和他们的十个孩子以及左邻右舍像送英雄一样一路送他去赴死。在被绑到火烧柱上后,罗杰斯被告知如果他悔过,就可以活命,但他拒绝了。

下一个被烧死的是格劳斯特大主教约翰•胡珀(John Hooper)。他死得极其惨烈,因为火苗不够旺,只烧到他的下半身。胡珀在火中挣扎了近一个小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双腿和双臂被烧断,才“像婴儿一样安详地睡去。”

这一天,在伦敦主教邦纳的命令下,一个织布商、一个屠夫、一个剃头的、一位牧师、一名绅士和一名学徒也在伦敦同一天被烧死。罪名?不承认罗马天主教的:圣餐变体论” (transubstantiation)。【罗马教廷在十三世纪前后建立了圣餐变体论,即当神父祝福了圣餐饼和酒之后,饼和酒虽然外形没有变化,但实质上已经转变成了耶稣基督的肉和血,即基督本人已经降临到饼和酒里。但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哲学思辨的发展,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改革派人士认为这是盲目崇拜。他们不接受饼和酒已经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这一说法,而是认为饼和酒只代表圣灵的象征意义。】

根据福克斯的殉教者名录,从1555年2月4日罗杰斯被烧死,到1558年11月15日坎特伯雷五烈士(三男两女)在肯特郡被烧死,记录在案的被烧死的新教徒共有284人,横跨整个南部英格兰的主要城市。但实际上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被烧死的人数超过300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十四岁的男童,最大的是一名已逾七旬的老妪,职业从主教、牧师、修道士、教师、医生、律师,到皮匠、屠夫、农夫、商人、裁缝、警察、画家、音乐师、普通手工业者、家庭主妇、女佣、寡妇。在伦敦仅邦纳主教一人就将112人送上了火烧柱。判断新教徒是否应该受死的程序很简单,审判者只问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圣殿上的圣餐?如果你不承认耶稣基督的肉和血实质上存在于饼和酒里,你就是异教徒。

清算刚开始的时候,新任首席大臣坎特伯雷大主教嘉丁纳认为只要烧死几个领头的新教徒以儆效尤就足够了。但是,他所看到实际情况却是每次火烧新教徒时,民众都是群情激昂,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这让他意识到每次火烧对于新教徒来说就是一次见证,比十次秘密聚会更能让他们意志坚定,也让民心越来越远离玛丽。坊间传说,每当夜深人静,如果有人站在王宫围墙的一个特定角落里喊“上帝保佑玛丽女王”时,围墙里不会有任何回应。但如果有人对着围墙说“上帝保佑伊丽莎白公主”时,就会有一个女声回答说:“就这样!”(So be it!)。这当然不是神迹,而是王宫里的女佣们自发地轮班值夜,守在那里等着向过路人做这样的回答!

因此嘉丁纳大主教劝谏玛丽见好就收,不可对新教徒过分严苛。但玛丽和红衣主教波勒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坚信对待死不悔改的异教徒绝不能姑息,因为在玛丽眼里,新教徒都是对她王权的颠覆者和对她子民宗教信仰的麻醉者,唯有将他们绑到火烧柱上,才能保证一粒老鼠屎不会坏了一锅粥。她给汉普郡的治安长官发去一封信,指责该地方长官不该自作主张赦免一名在火烧柱点火后认错的新教徒。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玛丽才被后人称为“血腥玛丽”。

然而,话又说回来,将新教徒激进分子绑到火烧柱上并非玛丽发明,也非英格兰仅有。从马丁•路德1517年发文抨击罗马教廷的以后的整个十六世纪,这场大风暴席卷了整个欧洲,无数人因此丧命。亨利八世在位时就将63名新教激进分子烧死,而且亨利八世对旧教激进分子也没有手软,只不过反对他改革的旧教激进分子都被他处以绞刑。这场大风暴直到十七世纪初才渐渐平息,逐渐奠定欧洲各国的宗教教派划分。但总体来说,宗教改革给欧洲的文明和文化还是起到促进作用的,这一百年间,欧洲的社会结构得到改善,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缩短,各国政府纷纷在民间办学,普通百姓的教育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宗教教派之间达到互相容忍,妇女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扯远了,回到玛丽。

玛丽的假孕和病逝

玛丽和菲利普1554年7月25日在温彻斯特大教堂举行的婚礼,到9月份她开始停经,体重增加,晨起呕心,所以她坚信自己怀孕了,宫廷御医也确认她是怀孕了。王位有了天主教继承人,伊丽莎白的存在不再是威胁,故此菲利普王子撮合姐俩和解。此时玛丽唯菲利普之命是从,而菲利普则被比自己小六岁的红发美女伊丽莎白所吸引。相比于玛丽,伊丽莎白从小就很矫健,和母后安•波琳一样,骑马、打球、唱歌、弹琴、跳舞无所不能。所以菲利普算盘着,一旦玛丽无子而去,伊丽莎白继位成为君主,他就再向伊丽莎白求婚,不妨提前示好伊丽莎白卖个人情。

到了1555年4月,在牛津被软禁的伊丽莎白忽然接到玛丽的传唤,让她立即来伦敦见证女王分娩。伊丽莎白在卫兵的看守下前脚刚到到伦敦,姐夫菲利普王子后脚就登门拜访,并且送给伊丽莎白一颗硕大的钻石做礼物。菲利普的这番殷勤,可能是出自对伊丽莎白的钦慕,但更有可能是在为他自己留后路。因为那时候女人生孩子就等于是过鬼门关,菲利普担心一旦玛丽死于分娩,伊丽莎白登基,他可能会在英格兰被扣或被害。

这时候,玛丽还是坚信自己很快就会为王位生下继承人,让现有的王位继承人伊丽莎白来见证“真命天子”的诞生,对于玛丽来说无疑是具有重大象征性意义的。

预产期定在4月底,然而,在伦敦所有教堂的喜庆钟声和大主教日夜不停的祷告声中,4月过去了,5月也过去了,玛丽的肚子却始终不见动静,尽管她仍感觉到胎动。

玛丽、伊丽莎白和整个英格兰就这样在焦虑中一直等到6月,玛丽隆起的腹部突然变小了,可并不见孩子分娩。悲痛欲绝的玛丽,认为这是上帝在惩罚她,责备她对异教徒太仁慈。于是她给英格兰所有的主教们发出通告,要求他们“务必克勤克俭地加快对不良人士的追捕和处置“。

与此同时,密切关注英格兰局势的罗马帝国大使很快将玛丽假孕的消息通报了她表哥/公公查尔斯五世,说他预见到英格兰将会有不可言喻的巨变,说玛丽的怀孕根本就是谣言,而且她很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孩子。

玛丽到底是都铎的孩子,在绝望和痛苦之余,她的心还是属于都铎王朝的。玛丽将解除软禁的伊丽莎白安置在伦敦的汉普顿宫,而玛丽的大臣们也在第一时间毕恭毕敬地来到汉普顿宫以跪礼和吻手礼迎接伊丽莎白,并敦促她向玛丽求宽恕。伊丽莎白回答说陛下并没有责罚我,何来宽恕之说?一星期后,玛丽女王在怀特霍尔宫接见了伊丽莎白,这是两姐妹将近两年来的第一次见面。这次会面被史书如此记载:

玛丽:我知道你认为你是在坚守你的真理,但我只希望上帝与你同在。

伊丽莎白:不管结局怎样,我都不奢望您的宠幸或宽恕。

玛丽:你会不会对外宣称你在伦敦塔被关和这两年在牛津被软禁是冤枉的?

伊丽莎白:绝不会。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也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

玛丽轻轻叹了一口气,说到:上帝才知道。

此后,玛丽将伊丽莎白送回牛津,但解除了对伊丽莎白的软禁。在以后的三年时间里,伊丽莎白安安静静地住在牛津市外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庄园里,大多时候有和她青梅竹马的罗伯特 • 达德利(Robert Dudley) 与她作伴。罗伯特的父亲就是扶持傀儡女王简• 格雷上位的那位诺森伯兰公爵。公爵获罪被玛丽斩首后,罗伯特和他的弟弟们也被关进伦敦塔,而且是和伊丽莎白入狱的时间一致,两人是囚友。后达德利的母亲公爵夫人向菲利普王子求情,罗伯特才和他的弟弟们一起被赦免。因此伊丽莎白和达德利两小无猜的感情也就更加亲密了。就在红衣主教波勒和玛丽忙于火烧新教徒的一片鼎沸声中,伊丽莎白和达德利在伍德斯托克的恬静乡村里恣意地相爱着,静静地等候着。 

菲利普从来就不喜欢英格兰的潮湿,1555年下半年,他便以父王查尔斯五世的健康为由回到西班牙。1556年1月查尔斯五世逊位,将西班牙国王之位让给了菲利普王。菲利普即位后立即向法国宣战。为了从英格兰得到人力和财力支持,菲利普再次返回英格兰,这次是以英格兰国王的身份来索取支持的。菲利普向英格兰议会说他只想从英格兰征粮,但转过身去就向玛丽要兵力和军火,软硬兼施地逼迫玛丽向法国宣战。玛丽在议会的一片反对声中加入了西班牙的对法战争,然而,英格兰的军队在法国一败涂地,失去了英格兰在法国的最后一块领地加莱( Calais)。

玛丽假孕的消息在欧洲传开后,玛丽伤心过度、羞愧难当,加上菲利普的离开,她很快陷入严重的忧郁症。1557年3月,菲利普王子在责任的召唤下重返英格兰,玛丽用二十一响礼炮迎接丈夫的回顾。41岁的玛丽觉得自己又怀孕了,预产期算在1558年3月。玛丽下诏一旦自己不在了,菲利普为摄政王辅佐他们的孩子登基。但和上次一样,预产期到了还是没有孩子。玛丽在这种情况下感觉自己再怀孕的希望很渺茫,于是不得不正式立伊丽莎白为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

到了1558年5月,玛丽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开始出现腹痛、腹胀、腹部隆起,1558年11月17日,42岁的玛丽一命呜呼了。菲利普国王并不在她身边,而是在布鲁塞尔巡视。在得知玛丽的死讯后,菲利普写信给自己的妹妹说“我对她的死感到一定程度的悲痛。”
玛丽的一生其实也是很悲惨的,从小和母亲一起担惊受怕,长大后遭到父亲的嫌弃,好容易熬到登基,却是个命不长的,可以说她是为了信仰而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她对英格兰历史的最大贡献就是留住了伊丽莎白的命。

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就是,1558年11月17日,当王宫的快马奔进伊丽莎白在伍德斯托克的庄园来向她呈现玛丽的王权戒指并称她为英格兰女王时,她正坐在庄园里一棵古老的橡树下荡秋千。

伊丽莎白非常自然地接过玛丽的戒指,并用拉丁语诵出圣经《诗篇》第118篇第23段:这是耶和华的所为,它在我们眼里实为神奇。(Domino factum est istud, et est mirabile in oculis nostris.)

二十五岁的伊丽莎白,在小小年纪经历了苦寒的严冬之后,终于迎来春天。从此迈上成为一代天骄女王的漫长路途,开始她长达44年半的女王生涯。
 
伊丽莎白一世登基肖像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公众区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