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伊,你每句话都有理,但我看来,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本帖于 2016-11-03 06:54:1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涧泉深林 编辑

对那些真的需要社会资源帮助的孩子们,我对他们以及周围的人们除了爱莫能助就是无比尊重。

文中的妈妈也完全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在生活,工作,伴侣,孩子的压力下,文字中可以摸得到的良心让人心生感动。

但是,对于文中所写的小姑娘,我完全不同意你已经将她贴上了'特殊需求'的标签。小姑娘的这些行为,我看来,完全正常啊。我自己的孩子全都有过。如果你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些个问题,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爱做题,就爱玩文具。我们觉得是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反过来想,也许是注意力太集中了,就是不集中在我们大人要她集中的地方。对孩子来说,玩文具当然比做题有趣。做题重要,是妈妈和学校的老师说的,为什么我一定要接受你们决定的优先关系呢。即使要我接受,也得给我时间,是不是? 一个办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她喜欢的东西,比如文具。看来很可笑是吗,而且肯定不是妈妈喜欢做的事情。可是这会给家长一个介入孩子生活的机会。我自己孩子小的时候,什么看着窗外的鸟然后从椅子上摔下来啊,和小朋友们在台上表演时自说自话地开始玩鞋带啊,这类事情太多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曲线,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自己得有信心,是吧?

做事磨磨蹭蹭。我太有体会了。我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每次体育课,等他换好衣服,其他孩子们早就不见了,他连教室都找不到。我想,婴儿在娘胎里成熟的速度都有快有慢,孩子某些地方比我们觉得的大多数孩子慢,没关系啊。当然,我们没有少讨好孩子的朋友们,给他们好处,要求他们能够等等我们的孩子。这个现象一两年后也好了。

至于用橡皮打人,如果小姑娘平时不是很有攻击性的话,得在内心有多渴望和人交往才能用这种方法啊?除了父母,还有谁能帮助她,给她作榜样呢?

我看来,文中小姑娘巨大的闪光点是她能读国家地理杂志少儿版。想想我们成年人有多少读得津津有味?得是有点品味的人是不。所以,小姑娘绝对没问题,而且有自己的品味。作者也写到和女儿长大后的母女情深,令人欣慰。

这些年过去,还有一个感触是,学校的老师是我们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老师的话最好有选择地听,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已经被老师贴上了某些标签。孩子顶不住,要大人帮一把。

本来,读到文章这里只是有感而发,只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开始上学的几年就是这样的。可怜的是孩子,懵懵懂懂地要按照我们要求他们的去做。孩子年纪大了后,某一天,突然就变了一个人,变成大家眼中完全模范的孩子了。我不知道是喜是悲,喜的是他终于成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悲的是又一个自由的灵魂被无处不在的社会秩序规范了。而且我至今没有明白这转变是怎么一回事。只是,作为父母,无论孩子在行为分布的那一段,爱都是一样的。

加最后一句,如果你跟读我正在写的小说的话,我得声明,我和文中羽飞的共同之处只是生活在欧洲的中国女性,其它方面没有太多交集。至于完全健康正常聪明的孩子,可能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梦想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