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正让大多数人在类似的境地里不作为的原因来自根本的文化影响。
女性,在中国文化里被安排为一个被动的角色。不管是从正面,还是反面,倡导的都是一个从与他人的关系里折射其价值。比如贤妻,良母,孝顺儿媳,等等。在这种文化里,女性主动的也会以扮演好各种角色为荣,为幸福。极少会触及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与其说中国女人不懂什么是“爱”,不如说中国女人不懂的什么是“独立”。这不仅仅是70年代生人的思想境界,现在的中国年轻女性也一样。所以象雪伊讲原创文学作品里的女性角色,为什么都以凄美为美? 我觉得就是因为这种扭曲的人生观。在这种观念下,是无法以主动,坚强为至高的。
另一层的文化影响,则是以稳定的家庭良好的经济为成功的象征。这点其实男女都一样,只不过女性因为其被动地位,更加把维持家庭放大,大到可以为之忍受一辈子,大到成为一个关键的“条件”,而自我的自由绝对受限于这个“条件”,也可以悲凉凄婉的把自己的软弱推到年龄啊,经济啊什么的借口上去。
我个人的看法,爱情是相互nurture才是健康的。维持病态的关系固然有客观的条件限制,但是到底,是自身的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