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赶时间去看了个百老汇歌舞剧(ragetime),它是反映美国社会在1905年前后十年间社会混乱并进步着的状态,看后感觉多样,赘述一下。
?
这剧是根据1975年一本美国小说改编的,1999年初次改编成歌舞剧,首演在加拿大,后有加州版本,即成获奖作品。2006年又有新版本,续演时间四个月左右。此次,新阵容新导演的团队,在林肯中心剧场演出后反响不错,预计将演出八个多月。
现场情况:观众基本满园,且在剧情进行至某段落或主演精彩唱段结束后,都有极热烈的掌声.观众以中老年为主。
剧情是以三组人同时出台为开始:一组是有老钱的白人富有者群体;一组是黑人群体(主要从事家仆或服务业为主),再一组是刚下船的欧洲各地落魄新移民(里面有穷困的犹太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等)。这仨群人是由1905年大移民潮下美国粗粝时代的代表人物。剧中,三组人各有代表人物:黑人群体是由一个刚从法国返回的黑人钢琴家为首,(他女友是某白人太太收留的潦倒女佣),那白人太太颇具同情心,与她的庄园主丈夫很多事上不一致渐行渐远,而穷欧洲移民以个犹太爸爸带个孤苦女孩为代表。总归,在风起云涌的“反饥饿反贫困”的工人工会运动中,及黑人等有色人种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三个群里有交叉有混合。上演了一部时代动荡的多旋律之歌,这时期,福特建造了标准化流程的大工厂,这期间,Jo摩根越来越发达了。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就可代指美国剧烈变化的这一时期。
我是觉得原著者可能是个受过很好教育的白人,他能将这么一个混乱又发展的时期,以三个群里,以点带面勾画出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及种族矛盾。确实大手笔,!否则也不会在小说出版后若干年,被若干次被若干个国家剧团改编成歌舞剧上演。它就是在讲美国故事,让各族裔观众有联想有应和的可能性。
同样的情形,我在哪里有遇到呢?在纽约曼岛南端水域上爱丽丝移民博物馆的展厅里。那得是十多年前,我初来纽约时,去那里参观。彼时的我,曾用心听一个个新移民(1900-1920)年前后,从各大陆移民来的新移民,各自写的家信被情真意切地研究者朗读的录音。那时,我只觉得自己是那百年来移民中微小的一员,从中国来的移民最早1860年就来了,而二十世纪初期移民来的人们大多贫困潦倒,都是到美国找机会和希望来的。居纽约这些年,听了挺多移民故事,也认识或共事过各族裔同事,其中欧裔人群中以意大利裔/希腊裔/南欧裔认识稍多,也知道他们祖上也是很辛苦过来的,他们作为移二代三代,如今过着好生活,但都很理解新移民的困境。。。总归,美国社会虽然是阶级固化了,但普通人阶层里,移民一两代的人们,是工薪阶层的居多。
另外想说的是,观剧后我看了一些评论文章,如在1999年,纽约三四家主要报纸剧评是正面的,有一家是负面的。观者评论,赞赏文章写的有理有据,负评文章论说较整体印象,不是很信服。读这些倒是冲淡了我的小小负面观感。因我觉得著者立场较含混,明明黑人人群遭遇最挫折最惨,结果以白人太太收养遭受小黑孩(其父母遭受很大不公平待遇,且被白人至上主义者双双被杀)为结尾,似美化白人群体中有良善之心者,其社会矛盾种族矛盾没有个解决的突破口就算完事了?即结尾不令人信服,似大团圆结局。这有点像(汤姆叔叔的小屋),著者是处于上层的白人,以她的出发点写黑人的遭遇与抗争,最多只能写黑人默默承受的坚持,就到头了!若作者是黑人,肯定不这么写,估计1975年时也不多黑人作家能写这种全景式的多场景小说。若其观点太激烈了,也得不到出版机会改变上演机会。就这样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全景式的歌舞剧,也会让观众找到各自自己的对应。各有所得就好。
总之,本剧的演出团队,合力秀出一盘大餐,演员们所唱的多首歌曲优美动人,舞台布景及装置也较豪华大手笔,真心是一部不错的歌舞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