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有两句小诗,寥寥十三字,却历来为人称道:
晓来谁把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短短一问一答,把景、情、意都凝成了最纯粹的一束火焰。其妙处,不在辞藻,而在结构;不在渲染,而在转折。
一、“醉”字当轩,一笔点醒
诗人以问句开端:“晓来谁把霜林醉?”
所谓“霜林”,即入秋后被霜打的枫林;“醉”字更是神来之笔。
醉者之态,有三:潮红、摇曳、失稳。
诗人将“秋霜催红”的枫叶比作醉后的潮红,将风中轻颤的林木写得如微醺之姿。这本是自然之景,是季节的因果:霜降时节至,枫叶自当红。
读者也自然会想到这里。
然而,就在我们准备“顺理成章”时,诗人忽然一转:
总是离人泪。
这一转,是彻底推翻自然因果,把枫林之红归结为“离人落泪”的心理色彩。
这一下子,景变虚,虚生情,情又返照景,现实之境和心灵之境交错重叠,极具戏剧张力。
二、从自然到心象:诗中景成了泪中景
这句“总是离人泪”,绝不是解释性的说明,而是一把钥匙——
它开启了“景象从自然转为心象”这一层意境。
离人泪眼蒙胧,所看到的霜林,不再是霜催之红,而是心中悲色的投射。
霜林之冷,正如心中之寒;
枝叶之颤,正如愁绪之动。
“止不住的眼泪像是在淌血,染红了枫叶。”
强化的正是这种“心理投射”的强烈程度。
夸张而不失真,情到极处,自然会生出“泪似带血”的感受。这正是古诗中常见的“以情染景”,读之真切。
三、情生象,象又生情:醉与泪的互文法则
诗的全力气都在这两个字上:
“醉” 写景,是结果;
“泪” 写情,是原因。
“泪”使枫林“醉”,是心理渲染;
“醉”的枫林又反过来衬托“泪”的深重。
情与景互为因果,互相生成,使全诗形成一个圆融不破的意象结构。
以现代修辞学来讲,这种方法称作:
象喻转换(metaphorical transformation)——把自然物象转化为情绪象征,再使象征回流到景色本身,形成双向投射。
当然,这个词古人没有;
但几百年前的诗人已经写到这个高度,并且写得非常自然,十分老练。
四、十三字背后的传统:借景写情的极致之例
没有铺陈背景,却能让读者立即进入场景;
没有叙述离别,却让悲意如寒霜满林;
没有言情,却处处皆是情。
诗的力量就在于:
它不说你的悲,却让你看见你的悲。
这就是经典能穿越七百年而不朽的原因。
短诗千钧,越读越深,如同探索一座宝藏,只要挖得深,时时会有惊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