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我到安息之地
诗篇九十五篇随想
世事艰难,人生无常,人总盼望稳定的生活.
于是诗人呼唤我们,
来阿,我们要向耶和华歌唱,向拯救我们的磐石欢呼。
(诗篇九十五章一节)
在旧约的日子,在玛撒与米利巴,疑惑与怨言似裂土,信心在干涸中失声,然磐石涌出活水,滋养干渴的以色列民(出埃及记17:6;民数记20:11)。到了新约,耶稣亲自对撒玛利亚妇人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14),喝了这水的人,再也不渴,灵魂得以满足.
诗人进一步呼吁向神感恩,
我们要来感谢他,用诗歌向他欢呼。
(诗篇九十五章二节)
诗篇的文字如优美的歌,然而现实的日子是苦涩的,中年男人不仅没有事业有成还落入生活的窘境中,我不知我拿什么来感恩?
诗人仿佛再次牵着我的手对我说:
来阿,我们要屈身敬拜,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
(诗篇九十五章六节)
感恩的方式,是“屈身”与“跪下”:前者承认神的主权,后者表达认罪悔改。
当我在文字中写下“这是恶人当道的时代”,下一句却不由自主地承认“在恶行中我都有份”。天父让我有认罪的心,这是我的感恩!
明心见性,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境界,禅宗是一种心境美学——以澄明之心观照万物,以静悟之境体味人生。其意在觉察自心、直观本性;去除妄念与执着,方能见内心本然的清明与宁静,从而获得自在而澄澈的生命感受。心若明,万物自静;心若澄,天地皆空灵。然而,这种空灵无根无由,人难以凭己而至。禅宗所追求的“明心见性”是一种自我觉悟、脱离形象与概念、回归本心的精神体验,但这体验缺乏真实关系的根基,终停留于精神的虚空,成为无根之木,空中楼阁。
诗篇有一幅更美的画面,
因为他是我们的神。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惟愿你们今天听他的话。
(诗篇九十五章七节)
他是我们的神,
我们在他草场的风中听见呼唤。
那声音轻柔却能穿透心灵
听见的,不再漂泊,
因有一只手,从永恒中伸来,
领人归家.
"蒙蔽之镜”,不能映物之真,镜子蒙了灰尘如何看清本来面目,犹如我们寻找地上的明君,他们不过也是做恶之人。
“扰动之水”,不能映出天之影,就我个人而言,当我看到银行存款不增反减时,心中便焦虑不安,却未看见天父早已拯救了我那败坏的生命。
"塞壑之流”,不能归于源头,世上人追求名利为人生目标,也有人以“修行”为求得内心平静或超然境界;然而事实上生命之泉只源于耶稣。
如此世人,正如诗篇九十五篇9、11节所警戒的,是‘心里迷误的人民’和‘硬着心’的人。
诗篇九十五篇十一节说,心刚硬的人不得进入神的安息。在旧约时代,人处于律法之中却毫无出路,罪性如同隔阂,阻挡他们亲近神、享受真正的平安。
然而,耶稣来了,祂召罪人悔改(路加五章三十二)。祂不为义人而来,而为破碎、迷误的人开路。罪不再是永远的阻隔,悔改的人可以回转向神,得到恢复与接纳。
耶稣借自己的血一次成就永远的救赎,“不是借着山羊和牛犊的血,乃是借着自己的血,永远一次进入至圣所”(希伯来九章十二节),使罪人得以进入神的安息。唯有在祂里,生命之泉涌流,心灵得以安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