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上永远飘扬的旗帜
———兼忆杨振宁博士
(金熊)
诺贝尔奖,被视为科学界的珠穆朗玛峰。然而,在这座人类理性所能攀登的最高峰上,相对论,这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却始终没有被授予那枚象征荣耀的金质奖章。
这不仅令人惊讶,更令人深思。原因固然复杂:时代的局限、政治的风向、评审者的保守,都是显见的因素。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相对论本身的高度。它高到几乎超越了当时人类理解与实验的能力——那是一个只有思想能抵达、而实验尚未追随的高峰。
爱因斯坦以近乎神启的洞察力,将时间与空间、质量与能量、引力与几何织成一幅宏大的宇宙图景。他看见了光速的极限,看见了时空的弯曲,看见了宇宙的呼吸与秩序。可惜在他的时代,这一切都太早,实验手段尚不足以证实他的远见。于是,相对论成为一面无法被奖章定义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珠峰之巅,而峰下的人群,只能仰望。
半个世纪后,一个思想火花在二位东方学者身上闪现。
李政道首先怀疑弱相互作用是否真的服从宇称守恒,这一大胆的念头,打破了旧有的对称信仰。他与杨振宁共同推敲、讨论,终于在逻辑的缝隙中捕捉到了真理的光。于是他们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而验证它的关键实验,由伟大的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完成。她的实验让理论落地,让信念化为事实。
1957年,诺贝尔奖授予杨振宁与李政道。那一年,不守恒理论登上了珠峰。
杨振宁后来长居中国,晚年依然思辨如昔;李政道则静居纽约,目光中仍有昔日的光。他们都在不同的土地上,守望着那一段人类最辉煌的思想岁月。如今,两位巨人相继辞世,风已止,而他们留下的思想,仍在时间的高空中回荡。
再往后,霍金以轮椅为座、以星空为书,继续探索宇宙的极限。他提出奇点定理、黑洞辐射、无边界假说——这些理论重新定义了“存在”的边界,也让人类第一次以思想触摸宇宙的灵魂。可正如相对论在其初生时一样,霍金的理论尚未有直接实验的印证。于是,他也未能登上诺贝尔的领奖台。
科学的荣誉与思想的巅峰,并非总能重合。诺贝尔奖是珠峰,而相对论,是那面在更高天空永远飘扬的旗帜。
有的人登上了峰顶;
而有的人——成为了旗帜本身。
爱因斯坦,是那面旗帜;
杨振宁、李政道、霍金——是那风中永远仰望它的人。
(选自金熊:《当代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