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翻到了一些很多年以前写的东西,陆续传上来。
雨
2012年,阳光早早地降临到英国,一扫往日的阴雳,3月份就已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人们纵情享受着难得的阳光,并不为各大新闻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专家预言的干旱警示所恐慌。仿佛是有意嘲弄那些专家一般,在人们还对阳光的温暖意犹未尽之时,才刚到月底,一夜之间,阴冷潮湿的雨季转眼即到。阴暗低沉的天空,没完没了的下下停停的雨,在冷气袭人的风里,间或来一场冰雹或雪籽,已不再是什么奇闻。偶尔才露一下脸的太阳,感觉就像是几世纪前的记忆,那样遥远而不真实。这样拖拖拉拉地就到了五月中旬,天空仍布满了厚厚的云层,压得人有些窒息。
这样的日子,让人恨不得上去帮老天爷一把,让他痛痛快快地把雨早点下完,好让太阳出来。突然就无限怀恋起江城那掷地有声的疾风骤雨来,特别是夏天,噼噼啪啪地落下,短则一阵,长则几天,完事后干净利落地离开,从不拖泥带水。最喜在暴雨持续时,顶着大大的黑布雨伞,站在寂静的柏油路边,看雨水落在马路上,溅起的朵朵水花,在水雾迷蒙中,有一种梦幻似的缥缈,煞是好看。 就连偶尔经过的机车,噪音都被雨雾吸收掉了,少了原来的存在感,更像是在雨雾里飘。那对卖冰棒的老头老太太,撑着本用来挡太阳的大黄油布伞,推着自制的小木车,不慌不忙地慢慢一起走回家。他们在雨中相互扶持的背影,成了我今生追寻爱情的座标。。。。。。
然而那时的情怀,却总被江南的雨牵绊着,总觉得似乎只有江南的雨,才是雨最该有的模样。纵然没去过江南,但那诗里,词里,画里的江南的雨,几十年下来,早已刻入脑髓:春寒料峭,青山黛瓦,小桥流水,杨柳吐新,斜风细雨,油伞佳人,裙裾飘飘,似闻其声。。。。。。
前年回国时,临时起意去了趟杭州,就遭遇了一场秋雨。那不像是在下雨,倒像是在下雾:细雨从天空无声无息地下来,柔弱无骨般,随着微风,飘荡。沿着西湖走了一天,那雨也飘了一天。人慢慢地走,那雨也不急不缓地下,仿佛是一场约定。已是深秋,还有一些荷叶立在湖里,偌大的西湖就罩在雨雾中,长堤,柳岸,洞桥,高塔,游人,廊船,影影绰绰。。。。。。烟雨飘渺,但一天下来,也是鞋袜尽湿,尽管穿着挡雨的外套,回到酒店时已是双手冰凉,双颊僵冷。心里,慵慵懒懒的,很平静。
其实,英国的雨,虽然密密济济,大多时候看上去却也好似无半点重量,往往悄无声息,只是打在脸上时,总微微有些刺疼,不似江南的雨,给你轻柔曼舞的感觉,让你有伸手去触摸它的冲动,亦不似江城的骤雨,啪啪地落在手心,能让你感到生命的冲撞。如同置身于这个国家,身处其中,你看周遭的人大多谦谦有礼,但没有温暖的亲近感,有着不远却明显的距离。唯一一次觉得这雨不那么讨厌,是在初秋的黄昏,华灯初上的伦敦街头,和先生牵着手,慢慢走着去剧场的路上。看四周匆匆而过的行人,觉着被那样一只温暖的手牵着,即便雨天更增了一分寒意,却不再介意,满心踏实。
然而,就是这么让人不耐的雨,却让我领悟了一样东西。
刚来英国,每逢下雨,看云层暗垂,不知何时是尽头,就总是顶着伞继续匆匆赶路。往往走不到十分钟,等湿湿的裤腿贴上双腿时,雨就停了。很多时候,特别是夏天,英国的雨都是一阵一阵的,和着风一起来,而且往往风的来势更大:吹来了一片乌云,就洒洒雨,短短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等风走了,带走了云,也就带走了雨。那时会抬头看看天空,看云层翻滚,真正的是瞬息万变,很像朋友说的,在英国,计划没有变化快。而雨伞,最多只能护你上身不湿,却挡不住风扑向你的双腿。密密的小雨丝,几分钟就能让你湿透。N次下来,吹坏了几把伞,也就知道了在英国如何躲雨。一个人在这个并不怎么接纳异族的国度里走天下,碰壁就如遇雨般频繁,慢慢地举一反三,悟到了老祖韬光养晦的真意,收敛起年轻时的桀骜和狂傲,不再单纯地信着,凭着自己的能力和不懈地努力,就能到达彼岸,不再为那些无谓的挡在面前的墙白白消耗自己的能量。经年累月,却总有一把小小的折叠伞,常年放在背包里,时时带在身边。天,总有不测风云。
少年就开始离家独自生活的人,都知道怎样照顾自己。93年大学见习前有个短假期,第一次去北京,刚五月,正是江城的梅雨季节,依经验类推,在北京也是一把折叠伞不离身,朋友笑,这里是北京咧,躲过了几天前的沙尘暴,再能碰上场雨,真算你运气!嘿,怎么说呢,真不赖,还真让给我碰上了,第二天就来了场,不过很小,就像是洒洒水压了压灰尘,意思意思罢了,那把折叠伞,终归是没派上什么用场。
在英国走过一个城镇又一个城镇,有时半夜醒来,迷迷糊糊地,好半天都反应不过来,自己身在何方。那时就明白了,什么叫游子。十年前第一次回国探亲,9月,第一晚夜宿北京,洗浴出来,就听到了窗外雨落在阳台水泥地面上滴滴答答的声音,那一刻,突然就感到是真的回家了。晚上醒来两次,耳边是那滴滴答答的雨声,很清楚自己在哪,又安心睡去。
然而,从小学到初中,近八年的日子里,多多少少,总是有些抵触带伞,只因心里总有一份期盼,盼着哪天放学出来,因为下雨,自己的父母也在那些拿着伞或雨衣来接孩子回家的人群里。每回都知道不大可能,他们都要上班,来不了,却总不死心,每回都要伸长了脖子在人群中寻找他们的身影,万一他们来了呢?等人群散去,总有一些失望,然后告诉自己说,也许下回呢!心情就好了。
直到那年夏天,记不得是初二还是初三,星期天下午补完课(那时还没有双休日),看来要下雨的样子,小姨问我要不要从她家里拿把伞(小姨家在学校,中午她负责我的午餐,回家前都要先去她那打声招呼),我找理由说应该在下雨前能走回家,在她还在唠叨着以防万一时赶紧走人。一路上心里就盘算着,哈哈,这回可让我逮着了,爸妈都在家,应该有人来送伞。估计他们肯定会骑自行车来,都不敢抄近路走小路,在大马路上,恐怕就只有我一个人不急不忙地走着。天如人愿,走到一半,哗哗地雨就泼水式地来了,我是满心雀跃,想着等会就可以碰到父母了,居然能呵呵地笑出声来。好在雨声够大,路上也没有太多人,没人会疑问我的傻笑。
现在想想,希望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那天直到我踏进家门,看到爸妈一脸震惊地看着落汤鸡似的我,浑然没有要给我送伞的一丝丝想法,一下子一个激灵,这才感觉到了冷,瑟瑟地直打哆嗦,才知道浑身早已起满了大大小小的鸡皮疙瘩。他们一边手忙脚乱地给我拿干毛巾准备热水泡澡驱寒,一边责怪我都这么大的人了,都不知道出门要看看天气,在小姨家借把伞预备着。
不记得后来有没有感冒发烧什么的,只记得泡热水澡时,很清晰很平静地告诉自己,以后不要再指望他们给你送伞了。居然没有伤心没有哭,是个奇迹。
后来读高中,离家远,只能住校。暑假里每天上午要上奥数提高班,学生食堂假期不开火,也就每天回家,单程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上下学。中午就去父亲的工作单位吃食堂,他那里位于家和学校的中间。下午就在他办公室里学习,然后等父亲下班一起回家。
那天中午放学后就开始刮风,感觉有暴雨要来。一路急冲冲骑车,想赶在暴雨之前赶到老爸的办公室。离他们厂已不太远,那雨就呼啦啦下来了,急忙躲进路边的屋檐下。等了大概半个小时,雨停了,感觉肚子也饿了。在办公楼的走廊上碰到老爸的同事李阿姨,她看我干干爽爽完完整整的,就笑,真是知女莫若父,看你半天没回来,我还担心你来着,你老爸倒好,吃着他的午饭说不用等,说你肯定找个地方躲雨去了。我暗笑,刚才躲雨时,也没太担心老爸会担心我的迟到,想他知道我要躲雨。不知道老爸为何那样笃定,也没有去追问。许是心灵感应吧,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倒也能快速准确传达信息。
有人说年轻,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其实那股冲劲,也正是那个年纪最宝贵的财富。还一心向往着自由,想摆脱父母的唠叨,挣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哪知双脚轻轻一迈,就是千山万水,到了地球的另一边。从享受全新自由的欣喜,到突然意识到自己离家太远,仿佛多少年的光阴,只是挥手之间就被自己挥霍掉了。好在科技发达,一个电话,一个视频,万水千山,就在几秒钟之内被省略。纵然如此,还是有些东西,让你午夜梦回,牵肠挂肚,比如拉着母亲的手,挽着父亲的胳膊的饭后散步,比如厨房里每天飘出 的不同的香味,还有那让你总想伸出手去挽留的雨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