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伍那一年已经快三十五岁了,对越战争也进行了七年之久了,从刚开始的忍让,到直捣黄龙,再到零星的阵地战、对峙战,我崇尚英雄,敬重英雄,所以才决定加入他们,再加上战地记者、随军摄影本来就欠缺,再加上我原有的职称,我一入伍就是正连级别,刚好随当时的四十七集团军政委陶五华和参谋长周远见一起去老山前线慰问部队。
1986年,中越边境可不是个太平地方。虽然越南战争在1975年就结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片土地就彻底消停了。到了80年代,尤其是1986年,边境上的小规模冲突还是时有发生,炮火声、枪声隔三差五就响起来。
这时候,我国的四十七军是守在边境上的主力部队之一。四十七军属于解放军序列,驻扎在南方,任务就是守住国门,防止越南那边搞什么小动作。而越南这边呢,也不甘示弱,经常派部队试探,或者干脆直接开火。
越南军队已经得到情报,得知了陶五华和周远见要来边境线上一个叫“猫耳洞”的地方慰问部队。越南人一听,这可是个大鱼,政委和参谋长啊,抓住或者干掉他们,不光能打击我国军队的士气,还能给国内宣传吹一波。
于是,他们下了狠心,要全力活捉或者击毙政委陶五华和参谋长周远见。
越南战争打完之后,越南统一了,可跟我国的关系却越来越僵。1979年,中越之间爆发了一场短促但惨烈的战争,我国出动了几十万部队,越军也拼了老命抵抗。
后来双方停火了,但边境上的紧张气氛一点没减。80年代初到中后期,广西和云南的边境地区经常能听到炮声,双方都在山头上修工事、挖战壕,摆出一副随时开打的架势。
1986年中越边境的冲突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地区,比如老山、者阴山这些地方。越南那边有苏联撑腰,武器装备不算差,部队也很有经验,毕竟刚打完美国人。
我国这边呢,靠的是人多势众和地形优势,守住自己的地盘,同时也想给越南点颜色看看。两国军队在边境线上你来我往,今天你打我一炮,明天我还你一枪,伤亡虽然不像大战时那么夸张,但也不少。
四十七军在这场对峙里是个关键角色,这支部队隶属解放军,番号历史悠久,战斗力也不弱。
1986年的时候,四十七军的司令员是个老资格的将领,他手下的部队驻守在边境一线,负责防御和反击任务。
而政委陶五华和参谋长周远见,作为这个王牌军的重要领导,自然也成了越南情报部门眼里的“重点目标”。
说到“猫耳洞”,得好好解释一下。这不是啥高大上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我国士兵在山上挖出来的小工事。名字听着挺形象——“猫耳”是因为洞口小,像猫耳朵那么点地方,钻进去就跟藏起来似的。
这种工事在80年代的中越边境冲突里特别常见,边境地形多山,山上全是石头和树,挖个小洞能挡炮弹、躲子弹,还能观察越南那边的动静。洞不大,一般也就够一两个人蹲着,里面放点干粮、水壶,再加上枪和弹药,凑合能住几天。
80年代的中越边境,虽然不像冷战那样有高科技间谍,但情报战一点没少。越南军队有自己的侦察兵,经常偷偷摸摸越过边境线,趴在山头上观察我国这边的情况。他们还靠无线电监听,截获我国部队的通讯信号。
越南人拿到情报后,马上开了会,研究怎么搞定陶五华和周远见。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么活捉,要么击毙,不能让他们跑了。活捉当然是首选,抓几个领导回去,能狠狠打我国人的脸,还能用来换俘虏或者谈条件。但要是抓不到,那就干脆干掉,死了也比放跑了强。
越南军队那时候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家伙,打过美国人,又跟我国干过几架。他们派一支精干的小队,可能十几二十个人,都是老兵,擅长夜袭和山地作战。时间选在晚上或者雾大的时候,这样不容易被发现。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特殊而复杂,危险而艰巨的时间段。。。
本章完,待续-雷神大洪(197)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