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自由的元素!

【再见了,自由的元素!】

作者  :蒋大公子

 

*《致大海》*  

(普希金)

 

查良铮(穆旦)翻译

 

再见了,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在我眼前,  

你翻腾着蔚蓝的波浪,  

闪耀着骄傲的美艳。

 

像朋友一样,我多么长久地  

与你亲密地厮守!  

多少次我静静地坐着,  

沉思着你那神奇的波流!

 

我多么爱你的回声,  

你暗夜的声音与呼啸,  

你沉默的海滩,  

你平静的闪耀。

 

我爱在你岸边建造房屋,  

欣赏你在前方的律动,  

低低地呼唤命运,  

在你面前感到安慰。

 

啊,波涛啊,你等待着  

是否要对我施加风暴?  

你曾召唤我去远方……  

你曾许诺我浪漫和痛苦……

 

你唤醒我那沉寂的灵魂,  

你充满我热烈的胸怀,  

你把火花撒向我的思想,  

你让我心醉神迷。

 

可我厌倦了你的空幻,  

我不再被你吸引,  

我不再寻找暴风雨,  

也不想沉入深渊。

 

我告别你了,我的海洋,  

你将永远保持庄严与清纯;  

我会带着你清澈的形象,  

留在我的灵魂深处。

 

 

【读普希金《致大海》后的思绪】

  普希金的《致大海》无疑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杰作之杰作。它以大海为意象,将自然景观、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熔铸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既雄浑壮丽,又深沉内省的抒情诗。读罢全诗,心中不禁荡起波澜:这不仅是诗人与大海的诀别,更是诗人青年激情与浪漫幻梦的告别,是他人生心境走向理性与超越的重要标记。

首先,从抒情感受来看,《致大海》是诗人灵魂与自然的对话。诗人将大海视为“自由的元素”,赋予它以人格与灵魂的特质。涛声、呼啸、宁静与闪耀,既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由、浪漫、激情与理想的象征。诗人多次在大海边沉思,倾听它的声音,从中获得慰藉与灵感。大海在这里不仅是景物,更像是诗人的一个亲密朋友,甚至是一个精神伴侣。那种心灵的共鸣,使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灵魂的震颤。

其次,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这首诗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诗人往往通过自然景象来寄托心灵与理想,而普希金的大海意象正是如此。诗歌前半部分的热烈赞美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而后半部分的“告别”则展现出情感的转折:诗人从沉溺于幻象走向自觉,从追逐暴风雨与深渊转向内心的平静。这种情感转变并不是对自然之美的否定,而是将大海从外在景观转化为内里象征,使其成为灵魂深处的永恒寄托。也正因如此,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咏物抒情,而具有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感悟。

最后,从历史与身世的背景来看,《致大海》的告别绝非偶然。普希金身处19世纪初的俄国,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余波与沙皇统治下的高压环境。他本人也因自由思想而屡遭流放和审查,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大海在他心中,正是自由、力量与无限的象征。诗歌中“我不再寻找暴风雨,也不想沉入深渊”的句子,似乎流露出诗人对浪漫主义激情的反思与超越,也映射出他在现实压迫下逐渐趋向理性的精神姿态。换言之,这首诗不仅是个人心境的表达,也是一个时代精神困境的缩影。

 

因此,《致大海》是一首多层次的诗。它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壮丽描绘,也是对自由精神的热烈呼唤,更是诗人在人生转折点上的理性告别。大海最终成为诗人心灵深处的永恒象征,既承载着浪漫的激情,又映照着理性的超越。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普希金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热烈与奔放,更能体会到他在压抑时代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坚韧与哲思。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致大海》的意义仍未消减。它提醒我们,自由与激情固然可贵,但在人生长河中,理性的清醒与心灵的升华同样重要。诗人以大海为伴侣,最终又以大海为告别对象,其实正是个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徘徊、成长与超越的写照。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