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北碚杂忆-之二十晏阳初先生
这里再介绍一位可以和卢作孚媲美的另一位在北碚留下业迹的名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晏阳初1890年生于四川巴中。青年时期他留学美国,就读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宏志。他誓言“立志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回国以后,他勉励自己“一切高官厚禄,视之若屐,惟致予毕生之力于平民教育,一息尚存矢志不渝。”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1923年8月,作为向全国推行平民教育的总机关,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晏阳初出任总干事。他先在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1940年,在卢作孚全力支持下,晏阳初在北碚歇马乡大磨滩征购土地500亩作校址,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育才院是一所培养乡村人才的私立高等学校(1945年扩充为独立学院,改名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担任乡建院院长,卢作孚担任会计董事,共同担负起培养乡建人才的重任。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平教会拨款。平教会的经费主要是晏阳初向国内外募捐而来。由于晏阳初的爱国热忱,感召了较多的专家学者、归国博士到平教会和学院工作,学院的师资力量是较强的。乡建学院办学11年,共招新生1180人,毕业生379人(其中专修科毕业134人,本科毕业245人)。该院1951年被接管,改名“川东教育学院”,翌年院系调整,并入西南师范学院等校。
晏阳初和卢作孚二人,虽然成长经历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但是他们拯救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相同的。理想上的相通,作风上的相似,人格上的相敬,使他们不仅成为事业上相互支持和帮助的同志,而且成为终身不渝的至友。
1943年5月,在纽约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晏阳初与爱因斯坦等10人被美洲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被推崇为“世界的平民教育之父”
1949年以后,晏阳初去了美国。1950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顾问,并受聘担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他把在中国的平民教育经验推向了世界,在印度、泰国、菲律宾、加纳、哥伦比亚、古巴、危地马拉等国,继续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奔走,为平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他先后获得菲律宾总统颁发的“金心奖章”和美国总统颁发的“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1990年1月,他以百岁高龄谢世。在纽约举行的晏阳初追悼会上,美国总统布什、中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等政要发去了唁电并赠送花圈。
北碚人民为了缅怀他的功绩,修缮和开放了位于北碚区歇马镇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内(现中国柑橘研究所内)的晏阳初故居为晏阳初纪念馆。晏阳初故居于1987年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北碚缙云广场上立下他的青铜坐像,供人们瞻仰。
晏阳初和卢作孚都是在北碚留下足迹的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人物。他们不同的人生结局,令人不胜唏嘘。
图1,晏阳初
图2,晏阳初塑像
图3,晏阳初全集
图4,晏阳初纪念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