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日下的美国中餐馆

华人对美国的中餐馆可说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找到一点似是而非的乡情,哪怕是看着俗不可耐的金龙,千篇一律的长城,桂林山水图,但好歹吃到一点像是中国菜的菜,所以就算一堆莫名其妙的左宗鸡芝麻鸡甜酸鸡橘子鸡,也算是“中国人”做的吧。

所以日餐和韩餐是比较有风骨的,反正我的做法就是这样,你接受就吃,不接受就不吃,但我不会把寿司搞成甜酸,把烤肉变成炸肉。但中国人做不到,因为生存压力太大,只能无限迁就低品位的美国大众的口味,搞到最后连美国人都迷糊了,经常有人问我,我在中国餐馆吃到的到底是不是中国菜?我宅心仁厚,都说,中国菜有很多流派,你们吃到的是其中一种流派,比较符合你们口味的那种流派。

其实中国餐馆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为了迎合美国下层人士而专搞甜甜酸酸,油油腻腻,而是以次充好,服务非常差。

在质量方面,一个肉菜,美国的中国餐馆可以给你强行加进豌豆,胡萝卜,罐头baby corn, 罐头“马蹄”等“配菜”,西兰花broccoli 更是万用灵药,无处不在。真所谓肉不(给)够,菜来凑,给你凑一堆又不值钱又难吃的蔬菜,就是不肯多给点肉。你去印度餐馆,就算不喜欢印度人,印度风味,但人家一份羊肉就是实打实的羊肉块,不会让你在一堆罐头蔬菜里去挑肉。在中国国内,一个肉菜的配菜也不会多到七八个,喧宾夺主,但美国的中国餐馆就干得出来。

麻辣烫如克利夫兰的一二川就是乱七八糟煮一锅,什么蘸料,什么签子,什么国内流行的菜,统统不管,汤底寡淡无味,让后又给你强行煮一堆broccoli

服务就更不用说了,一句“礼貌用语”都不会说,你跟他说谢谢他都拉着脸不回应,但小费是不会低于行情的,服务完全谈不上。

多年前和一个来美国进修的大学同学在哈佛广场旁边那家很有名的餐馆,似乎叫燕京的,吃顿午饭,中间叫waitress ,对方的表情就是典型的中国滚刀肉老女人见惯风云的那种——怎么啦,先等着,老娘什么人没见过--熟悉中国文化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的。这类服务员往往是两种面孔,见了白人马上笑颜如花,打情骂俏。当然,美国的小费文化也推波助澜,中国餐馆的服务员知道美国人给小费上不封顶全看大爷心情,又不懂中国菜到底该怎么做,当然乐得把劲朝那边使。

美国的中国餐馆和国内的餐馆比起来一般都是小本经营,而中国国内的餐馆规模和装修远远超过美国的华人餐馆,这就意味着在国内你只一般和职业的服务员打交道,不用和老板过招,而受聘的服务员一般尽心尽职,怕得罪客人,怕客人投诉,所以服务都很好。但在美国的小型中餐馆,你经常面对的就是老板本人或其伉俪,而伉俪们潜意识里往往觉得自己的店就是自己的地盘,你进了她的地盘,她看你顺眼给你好脸色,看你不顺眼直接跟你呛。

这样,除了乱做菜(反正老美不懂),用七八种廉价原料让盘子显得满满登登以外,看人下菜碟(对白人笑颜如花),还有服务的任意性。有时就连老美都受不了,因为偶尔老美一样会被华人老板娘呼来唤去,当众讥笑,被在账单上强行写上小费,比如俄州克利夫兰的“小西小笼”。那老板娘今天和这桌打情骂俏(英语是很灵光,不显摆也憋得难受),明天和那桌闹翻,后天在网上对骂,全凭自己心情,但作为顾客,恐怕宁愿和提供专业服务的服务员简单交流,按行规付小费,吃完走人,也不愿和一个传奇“名人”老板娘去私人纠葛吧,你以为遇到风情万种的金镶玉啦。

所以前几天在FB上看到有人讲加州某中国餐馆一个蔬菜一个肉七十多美刀,纽约哪些中国餐馆强行加小费,我就说,小费都算了,在美国餐厅,至少服务是规范的,有时吃一顿饭,waiter 或 waitress 上来问候“需要什么”都好几次,小费不就是对这种照顾的合理回报吗?在中国餐馆,老板自己拉着脸“服务”,有的店又是扫码点单,像克利夫兰的“一二川”麻辣烫,本来也谈不上服务,但小费也绝没比美国餐馆少。结果是,在美国的“中国餐馆”,吃不到国内的质量,享受不到国内的服务,但也享受不到美国西菜餐馆的规范服务和基本教养,连印度菜的货真价实都谈不上。

除了胡乱做菜,勒索小费,玩扫码点单,给顾客臭脸,或者玩个性对这桌笑和那桌闹,华人餐馆真的乏善可陈,只会成餐饮界的笑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