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碚读书的小学是国立重庆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分校(简称“重师附小”),位于北碚市区的西南侧。拥有一个方形的单层砖结构大房子和一个操场。从我家住的石柱湾村到学校大约有3里多路,要翻过一个不高的山梁,然后顺着斜坡石板路下山。山下是一条从北碚通向重庆青木关的南北向公路-碚青公路。公路东面是内迁来北碚的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过了公路再向东北走一小段路就到了学校。
在重师附小,我学习“国语”、“算术”、“常识”、“音乐、”、“美术”等课程,还有体育课。一、二年级的记忆很模糊,只知道跟着学,听老师的话,放了学就回家,做完作业就玩。进入三年级以后,记得的事情多了起来。
在重师附小同班同学中,至今记得名字的有舒乙、高越农、王修。
我和王修常在一起玩。他家就在学校近边。有一天下学后我到他家,听他妈妈喊:“王修,拿糖来。”我以为是让王修给我拿糖吃,连忙说:“不要,不要。”他妈妈又喊了一句:“我烧菜等着用糖,快给我拿来”。我这才知道是我误会了他妈的意思,顿觉十分尴尬。幸好他妈在厨房忙活,没有面对我。那时,糖是很金贵的限量配给的物资,江浙人喜甜味,炒菜常要放点糖。因为这次的尴尬,我记住了王修的名字几十年未忘。但自我离开北碚以来70多年间,再也未能得到他的消息。
高越农,是我近日在网上看到的名字,觉得可能是我的小学同学。查询他的文章,在水木清华帖-(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Alumni/3835)上看到:“高越农(1936-)男,教授,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曾任武汉科技大学自动化系主任、襄樊追日电气公司高级顾问。多年从事电动机软起动技术工作,在这一领域的著作有:软起动装置的初级智能化,高压液态软起动装置,电动机液阻软起动概况与前景,电动机液阻软起动仿真等。”他的出生年份和大学毕业年份和我相同,名字和我在重师附小同班同学中的那位一样,我推断他就是我的小学同学。但不知道他的电话、住址和电子邮件、微信,无法和他取得联系。我在网上查到他的几篇时评类文章。看来,他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从事技术工作,却关心政治。
舒乙,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儿子。1943年11月随母亲从沦陷区北平辗转到达北碚和父亲团聚,并进入重师附小读书,正好和我同班。我的印象中他很有才能,美术特别好。1945年抗战胜利后,同学们纷纷随父母离开北碚回抗战前的家庭原住地,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作为纪念册,互相在上面写一页告别祝福的话。舒乙在我的纪念册上画了一幅耕牛犁田的画,勾勒简洁有力,题字是:“犁尽天下不平地”。这一句不同凡俗的话,反映了少年舒乙对社会不公的挑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抗战胜利后舒乙随父母回到北平。1954年高中毕业后留学苏联,在列宁格勒基洛夫林业技术大学攻读林产化学工艺木材水解专业。1959年回国后被分配至中国林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60年,入林科院南京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任实习员。1978年调北京市光华木材厂当工程师,后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1978年起,舒乙收集研究父亲老舍的生平和作品。1984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参加筹备中国现代文学馆,1985年开馆后,历任副馆长、常务副馆长,2000年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落成后任馆长。舒乙已出版的作品有《我的风筝》、《老舍》、《现代文坛瑰宝》、《老舍的爱好和关坎》、《老舍的平民生活》等。
图1-舒乙
图2-舒乙编-老舍作品精典
图3-北碚老舍故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