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生》分析

本帖于 2025-07-26 07:19:28 时间, 由普通用户 阿里克斯Y格雷 编辑

《叶生》是蒲松龄的小说集《聊斋志异》当中的一篇,讲的是一位无名书生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和许多顶级的文史作品一样,它的每句话都很平白,偶遇生僻字眼,从上下文不难推测其意,有初三的古文水平,读它不会有实质的困难。

它的梗概如下:叶生是位有才无运、屡试不第的书生,虽有一位赏识他的丁公相助,还是没考中举人,很快病死了。死后他的魂魄追随丁公,教导其子,使得公子榜上有名。叶生自己也终于考中了。他衣锦还乡,见到贫窘的妻子,才意识到身死已久。正文后有一段作者的“异史氏曰”,讲友情的可贵,为人称道。

一般评论说,这是一个凄楚、感人的故事,表达了对崇高的友谊的赞美和对黑暗的科举制度的憎恨。虽说不无道理,这个评论却忽略了作品一些更有价值的地方。不客气地说,读了这篇汉语中难及项背的短篇,只得到这种廉价鸡汤式的印象,可谓买椟还珠。《叶生》是汉语写成的短篇小说当中数一数二的杰作。

虽然作为读者我也觉得它感人,或者“有两句戳中了我”,但一篇小说的好坏,不能用感人来衡量。好的小说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多样的生活,短篇尤其如此。“多样的生活”指的不是奇巧琐碎的细节,而是一种人的生活或者体验当中最本质、必须记录的各种可能性。这一点《叶生》完美地做到了。

科举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第一件大事,它有诸多层面,要完整地反映并不容易。读罢《叶生》,哪怕过了几百年,科举已经不复存在,这些层面你都能体会到(括号内是可供印证的原文):

有才是不够的,考场论英雄(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

没考上,家里就穷(时赐钱谷恤其家)

穷困潦倒之际,有人赏识,是一大幸事(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考试有好多场,像游戏通关(及放榜时,依然铩羽)

有人赏识,甚至帮你说话,也未必能考中(同上)

考不中的,当幕宾之外就是当塾师,培养别人的孩子(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官二代只要不笨,找个师傅不难,读书路上会很顺利(益之公力,遂入邑痒……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考上了,当了官,也不是事事如意(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像冯唐、李广那么背运的毕竟是少数,多考几次,总有机会成功,何况有朋友相助(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至此,封建时代一个书生的各种可能的生活轨迹,你都经历了。是的,它没有告诉你考场的规则、准考证的样子等等。但篇幅有限,有些细节必须省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九条只涉及文章的前三段。仅反映这些,虽然全面,还不足以称为顶尖。前三段讲的是叶生屡试不中,逢丁公赏识,做了他儿子的师傅,辅佐公子考了功名;第四段(最后一段)讲的是叶生自己也考中了,依公子的建议,衣锦还乡。如果说《叶生》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后一座高峰(《红楼梦》属于白话小说,不在此列),那么这第四段就是名副其实的峰顶。我们在登顶之前,先回味一下前三段。

前三段是如何反映书生的多彩生活的?为什么读起来那么顺畅,反映的内容又那么多呢?一部分原因,是所谓的“恰当的细节”,也就是说该写的都写了,不该写的都没写。细节是否恰当,如同书法家能否写出一手正楷,外行人也能甄别。前面我们欣赏了那些该写的,以下举几个省略了的: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省略了名字;无名比有名更符合主旨)

所遇不偶,困于名场(省略了头悬梁、锥刺股、莹窗雪案等读者可以想像的刻苦攻读的情景)

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考砸了能有什么感受?省略了妻子的责难或者安慰;痴若木偶四个字为后文病死做铺垫,得以保留)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省略了许多忠臣良将的传记)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考中了能有什么感受?省略了《范进中举》一篇)

这些被省略了的细节,本身可能很有意思,甚至在文章里的情势下,十之八九会发生;但它们与全文不契合,只得省略了。

接下来读第四段。一气读完,五内翻覆。那个追随知己、甘当人梯、辅佐公子、最后也考中了的叶生,原来已是鬼魂;他回到家,见到妻子,和她聊了两句,直到站在自己的灵柩前,才意识到身死已久。这件事当初叶生离家时不点明,此时才说,而且说得这样彻底,这样不容怀疑,能做到的,只能是一位大师。

你赶忙回头检查第三段、第二段。各种铺垫也都明晰了。

无何寝疾……服药百裹,殊罔所效(接下来当然病死了)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这病也好得太快了吧)

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鬼魂也自欺欺人)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生惨然不乐(谁肯面对自己已然身死的现实)

第四段的细节也是无懈可击:

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追随知己时,考虑过妻儿吗)

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扔件东西,方能表现她的诧异)

君死已久,何复言贵?(一语惊醒梦中魂。我毛骨悚然!)

所以久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必要的安排,必要的解释)

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衣冠履舄如蜕委焉(同一件事,从叶生和妻子两个角度各说一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拍成电影的话,导演会理所当然地用慢镜头)

至此,这篇显然是用心写出的文章,你已经读完了。你意识到它的核心在最后一段。这震人心魄的一段在表达着某个比较复杂的意思。你凝神思考,意识到书生的生活还有这样的一层:即使功成名就,又怎么样?此时的状元、榜眼、探花,过了一百年,不都得死吗?君死已久,何复言贵?诚然,名利终是虚幻,前人也说过,但不免沾些不得志的人的嫉恨,或者得志的人的虚伪。作者蒲松龄和叶生一样不得志。他也说虚妄,可信吗?

文中叶生问妻子,他如今显贵了,她怎么不认识了呢?君死已久,何复言贵?妻子只能这么说;叶生听了这话,不得不信;你也不得不信。

接下来,灵柩俨然,扑地而灭……衣冠履舄如蜕委焉,说的已经不是科举的事了。生而为人,我们都懂,虽然不是封建时代的书生。这段话所带来的悲哀与压抑,是末尾的情节——叶生的儿子在公子的资助下也上了学——所不能排解的。有意思的是,尾声偏偏是以儿子能上学、有机会考试中举作为安慰。作者对科举的态度,恐怕不能单纯用痛恨来形容吧。

蒲松龄与叶生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当然叶生的更有戏剧性;蒲松龄的不过是: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其中的期望与无奈,凝结在了这十七个字当中。设身处地想一想,你能听见他自言自语:我的文章不差啊——虽然比不上太史公司马迁——遍观四周,像我这样的没有一个(作为后来人,我们可以肯定,此后的几百年中,直到现代汉语的兴起,遍数文言的作者,没有可以与这位写出了《叶生》、《促织》、《席方平》、《公孙九娘》的老先生比肩的)。如此才华,却屡考屡败;碰上一位能赏识我的考官,竟如此之难。这科场有问题啊。只得在家乡设馆,教辅子侄。若有一位知己,能赏识我,该多好!我愿殚精竭虑,辅导他的蠢笨儿子,考个榜眼探花……

三百年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们只能揣测。最后的妙笔——君死已久,何复言贵?还有灵柩俨然,扑地而灭……衣冠履舄如蜕委焉——他怎么写成的,也无从得知。容我补充一点:蒲松龄过世已久,声名不可动摇。君死已久,何复言贵?这句用在叶生身上再合适不过的话,用在蒲松龄身上则很荒谬;这篇文章也因此添了一层意思。怎么能说何复言贵?应该是:相君生前,位不过贡生,又默无闻;相君身后,贵乃不可言。

关于《叶生》还可以说很多。就此打住。建议读一读。

 

所有跟帖: 

这个分析写得好,那句话确实让人骇异、惊讶、伤感。很多复杂感受。想起了一些电影剧情。 -小乐即安- 给 小乐即安 发送悄悄话 小乐即安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6/2025 postreply 10:20:49

提起电影,忽然想到,《叶生》拍成短视频也应该能吸引人 -阿里克斯Y格雷- 给 阿里克斯Y格雷 发送悄悄话 阿里克斯Y格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6/2025 postreply 10:46:58

分析评论得精妙绝伦 -nearby- 给 nearby 发送悄悄话 nearby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6/2025 postreply 19:18:48

过奖 -阿里克斯Y格雷- 给 阿里克斯Y格雷 发送悄悄话 阿里克斯Y格雷 的博客首页 (36 bytes) () 07/26/2025 postreply 20:28:3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