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补注》其一

 

         笔者深度考辩《秋兴八首》,缘于十多年前在日本书店看到一幅古书法影印本而起。这幅由唐怀素写《秋兴八首》的草书碑拓,映入眼帘实打乱了本有的闲情思绪。作品目前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撰文写这是怀素年轻时作品,笔者刹那间梳理其时间脉络,这仿佛在说“穿越”?众所周知杜甫完成《秋兴八首》是在其晚年入蜀,“安史之乱”和严武过世之后,若不是,何来“巫山巫峡气萧森”,“夔府孤城落日斜”?怀素在《自序贴》中说“幼而事佛,经师之旨”,已绝世尘凡俗,传说他还向颜真卿讨教笔法,被太白美誉,若属实亦必在和平年代。可在事后查询国内信息时,竟在这幅“大作”末尾赫然盖有一方“藏真”的印章,顿觉整桩事如过山车后被蒙头挠痒来之可笑,看古人书法多了,自然就有“唐人写完字不大有盖章之习惯”的印象,这再次令笔者感叹,明朝这难得“和谐发展”的时代,当商业利益被启蒙后,文化的赝品伪作如春雨过后之杂草肆意疯长。
 

           然整桩事唯有意义的,倒是在“大作”中读到“新秋燕子故飞飞”而不是耳熟能详的“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一时觉得“新秋”有其新意或比“清秋”更好?后又想起上博有藏赵孟頫早年写《秋兴八首》长卷行书,虽只写了四首而其中明确写作“清秋”,原著是中唐,赵字是元代,伪作写手是明代,想来倒是困惑般地有趣,然对《秋兴八首》思考至那时起始终不断,两年前家父仙逝,笔者在沪逗留间觅得《钱注杜诗》,特意查找“新秋”而不可得,可见钱先生读的版本亦是“清秋”,这里可了却心愿为这位明朝无名写手作盖棺定论:草书尚可,而诗句未烂熟于心引起了笔误。

 

         杜诗的成就在元稹为其写《墓志铭并序》文里已经确立格局,后唐学杜者唯义山一人得其精髓,而真正追杜诗为“圣”还是入宋,东坡有言:“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而杜诗大量杰作产于其晚年入蜀,《秋兴八首》之文学地位毋容置疑,它与《离骚》《上林赋》《洛神赋》《滕王阁序》或《过秦论》《原道》《桃花源记》等可登汉文学殿堂,摆上供桌之神品。历代素有“千家注杜”,宋有《草堂诗笺》《杜工部诗集》为先驱,至明清以《钱注杜诗》,《杜诗详注》为纲举目张之经典,而注《秋兴八首》亦以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和叶嘉莹先生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为后世范本。值得一提的是,叶先生《集说》完成于上世纪六十年,全书收录宋至清一共五十三家杜诗注本,凡七十种《秋兴八首》版本,从古籍善本中亲笔抄录和校勘资料之艰辛,足见先生在文本校勘中付出巨大精力与对学术之执着,笔者亦是手执叶先生这盏明灯,方得步入《秋兴》之华阁,故于此谨向先生致以崇高敬意。
 

          仰望文学丰碑,前辈注家已为后学除草修枝,开启通道。身处新资料涌现、信息发达的时代,笔者觉得应超越膜拜,通过对照经典注本,寻找文字夹缝中遗漏或补拾,以求新发现之可能,才是真正继承经典的治学精神,此为笔者写作之缘起。本文对于历代注家已成定律的结论不以重复,亦不仿效叶嘉莹先生力求于围绕词句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对比兴修辞作细腻之解读,而是作为附加在经典之后的补注,为后学阅读作参考之用。
 

          为恰当称呼历史人物在此处略作说明,古人本名通常只被父母和恩师使用。其他人则会尊称其字,杜甫字子美,也曾自称少陵野老。尽管后世作品中使用其官职“杜工部”,但本文将统一使用“子美”以表对伟人敬意。其次在选择正文文本方面,笔者采用《钱注杜诗》之版本而和当今简体语境《秋兴八首》在部分用字上有出入,出入之处必作说明。《秋兴八首》写于唐代宗年代距今约一千二百多年,后世抄录异本甚多,而其中最原始版本已不可考,原因在于《秋兴八首》虽是精湛无比之七律,但今人已无法完全还原唐代之发音规律而删选出不符合平仄的版本,同时子美个人条件和性格不同于白乐天刻意整理自己诗稿流传后世。笔者采用《钱注杜诗》版本另一原因是选用繁体字有助于更直观地开展音韵学训诂学讨论。
 

           历代注家对《秋兴八首》的诗题“秋兴”之解释,最多的一种是“秋”者悲秋也,宋玉有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开启“悲秋”和六朝至唐宋开启“伤春”成汉文学史上两大抒情模式。而“兴”者为起兴,念去声。上古《诗经》有六义,“风雅颂”三形式,“赋比兴”三手法。而《钱注杜诗》文中提出“秋兴”对照潘岳的《秋兴赋》确有新意,子美早年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天宝十载正月,唐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之三大盛典,子美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这是子美一生难得的“高光”时刻,《秋兴八首》其八有:“彩筆昔遊幹氣象”是子美困顿潦倒一生而念念不忘长安岁月中这一时刻之佐证。笔者觉得子美无疑是写赋高手,必然熟知在其之前除了西晋潘岳《秋兴赋》,亦有梁代简文帝萧纲作有《秋兴赋》,阅读这两篇赋可以知道,潘岳《秋兴赋》着力于厌倦于官场周旋,年过半百而想往“逍遥乎山川,放旷乎人间。”的归隐心情,这和《秋兴八首》主题略有偏差。而萧纲《秋兴赋》启文便是“ 秋何兴而不尽,兴何秋而不伤”语出惊人,由秋而感伤格调更为高远,恰合《秋兴八首》开头四句:
            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评价曰:“简文秋兴,潘岳之亚匹,而寄慨尤广。”可见萧纲无愧于文采大家。子美亦写过“秋赋”,早年写有《雕赋》启文曰:“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可晚年已全无这股冲天之劲。而笔者又注意到潘岳《秋兴赋》之序中有:“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其中“仆”为自谦称呼,“野人”谓“乡野俗人”,这和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极为吻合,况且杜诗中亦有“少陵野老吞声哭”或“杜陵野老骨欲折”等诗句,可见这两篇《秋兴赋》对子美均有影响,可作为《秋兴八首》诗题之注脚。
    
                  <  待   续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