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神州,表里山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的家乡坐落在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山西省稷山县,在那里我度过了“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童年和“十年寒窗无人问”少年时期,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根植在我的记忆深处。
“江南桔绿日,塞北枣红天”。我的家乡以其“板枣之乡”之美誉驰名中外。稷山板枣树的栽植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的外形和口感常常使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堪称“中华枣中之王”,是当之无愧的历代皇室“贡品”。
从古至今,稷山县隶属河东郡,稷山板枣又称河东枣,汉代时就是贡枣,亦叫安邑御枣。 且看太史公司马迁云:“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司马故里就在河东龙门以西紧邻的韩城,离稷山枣园只有几十里,想必他老人家亲临过稷山板枣园,才将稷山板枣与燕、秦栗子,蜀、汉橘子相提并论吧。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说说家乡的板枣》,见证了我在那里度过的难忘时光,文中写道:
“稷山板枣个头不大不小,直径和长度之比接近黄金分割。其色泽红艳,肉厚核小,质地细密,含糖丰富,久储不干,一种内秀而端庄的气质让你在忍不住开口品尝前先要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真是甜得恰到好处。那初恋般的甜蜜感让人回味无穷……”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是板枣收获的季节。枝头上成群结队的熟透的枣像挂满田间褐红色的珍珠召唤着四面八方的顾客。乡亲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奔向田间地头,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小心谨慎地以专业而娴熟的手段采摘并进行分类,俗称‘打枣’(用长长的木杆,轻轻敲打枣树的主干,红透的枣就会应声落在提前铺就在地面的布料上)。我在稷山县城上中学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应邀到同学的家里去’打枣’。边’打枣’,边尽情品尝美味,好不惬意!那种丰收在望的情景和’打枣’时的欢声笑语以及汗流浃背的劳动人民的高大形象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现在稷山板枣和麻花、烧饼和鸡蛋构成了稷山“四宝”享誉全国且造福于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们,同时也牵动着众多游子们乡愁中舌尖上的回忆。
前面提到的河东郡其实就是现在的运城市,其稷山仅八十五公里。“运城”这个名字从春秋时期的盐氏,到汉朝时的司盐城,到元朝的圣惠镇、凤凰城再到后来的盐运之城一步步演变而来,每一步演变都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基因。
由于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运城包括所辖的地域自然成为了我家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河东河东,黄河以东。这片热土上人才辈出。她孕育了“桃园结义薄云天,偃月青龙刀刃寒”的三国名将关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诗人王之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佛王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以及“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北宋政治家司马光等出类拔萃的才俊。
另外,中华文化厚重的历史在运城也留下了众多文化瑰宝,王实甫笔下的《西厢记》中“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古蒲州,也就是今天运城永济的普救寺。金庸笔下的《神雕侠侣》中“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风陵渡也在运城的芮城县等不一而足。
据可靠历史记载,运城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尧舜禹都在此建都,最早的“中国”就在运城这块版图上,在中央电视台权威播放的MV歌曲《这里最早叫中国》唱出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声:
你因尧舜禹光芒闪烁,
你因中条盐湖富民强国,
你因关公精神诚信天下,
你因西厢爱情陶醉你我。
这里最早叫中国,
黄河母亲这样对我说,
华夏之根,文明之源,
这里就是最早的中国……
我为家乡的荣耀感到自豪,也为作为华夏儿女而倍感骄傲!
如果你有幸来运城观光旅游,一定不能错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义气忠肝,贯日凌云”的关帝庙;不能错过“解梁城下解盐池,万宝腾光夺日辉”的盐池,“稼穑开基处,馨香万古祠”的稷王庙等,在这里你会领略到穿越千年时空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
视线越过中条山脉,让我们重新回到汾河岸边稷山县这个拥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风水宝地。她位于三晋大地的西南部,山西省的“母亲河”汾河从西而东穿行而过,宛若镶嵌于大地上流动的银链把总面积为六百八十平方公里的小小版图隔成了“汾北”和“汾南”,这两部分像一对血浓于水的孪生兄弟,日夜守望,生死相依。
稷山不但有以板枣为代表的“贡品”,还有珍贵的历史遗迹。
民以食为天。我的家乡稷山县(古称“高凉邑”),是中国农业的始祖、四千三百多年前出生的五谷之神后稷曾在这里教民农耕,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先河从这里开启,是名副其实的后稷故里,和最早的“中国”运城遥相呼应。据史料记载,后稷是黄帝的玄孙。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家乡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零二五年元旦前夕,我带着大学一年级的儿子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家乡专程参观了坐落在县城中心闹中取静位置的稷王庙,以弥补四十多年前由于求学苦读未能到此一拜的遗憾。
这座始建于六百八十年前的元至正年间,后清朝重建的庙宇,占地四千平方米,生动地记载着后稷教民稼穑的光辉事迹。这也是我国最大的纪念农业先祖的庙宇,其精心独运的建筑设计和巧夺天工的木制结构既展现了古代先贤们的聪明智慧,又表达了家乡人对这位引以为豪的农业之神的无限敬仰和爱戴。后稷的丰功伟绩恩泽万代,家乡稷山的历史足迹熠熠生辉。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庙宇的第二道门两侧对称的青石立柱上分别刻着龙的浮雕,一条是水龙,一条是火龙,雄壮威武,栩栩如生,夏天抗旱,冬季御寒,标志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在后稷故里年年岁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在庙宇的一角,我惊喜地遇见了一棵一千五百年的枣树“板枣王”,仿佛遇见了长命千岁的老人,其密密的微微开裂的树皮恰如满脸的皱纹,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沧桑和深沉。我凝视着她,静静地倾听她无声诉说着在板枣之乡千年岁月中农神后稷教民稼穑的动人故事;诉说着新旧文化的冲突和传承;诉说着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我站在这棵枣树前久久不肯离去。儿子用他的手机抓拍了这个永恒的瞬间,镜头对准我的一刹那,我仿佛看见了四十多年前那个打枣的少年,站在枣树的皱褶里向我频频微笑。这个永恒的瞬间也载入了儿子的年轻的记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以农耕为主的后稷故里,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造就和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稷山儿女回馈社会,造福于民。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正沿着前辈的足迹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和伟大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靠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祝愿我的家乡日新月异,在奔小康的大道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稷山—运城—山西—中国,我的家乡,我的祖国—心中永远的祝福和牵挂。
(7/11/2025 Oakville )
作者简介:原野,本名杨海军。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著有诗集《三原色的回响》。北美最大的中文网站“文学城”热门博主(北美原野,同微信公众号),作品屡见于网站首页博客精选和“诗词欣赏”板块置顶位。微小说《秋天的故事》《瞬间印象》《邂逅》荣登省级优质期刊《台港文学选刊》。加拿大高校文学社创办人,现任加拿大高校文学社(Canadian Literary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