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警方抓获一名涉嫌恶意消费索赔的犯罪嫌疑人王某。
令人咋舌的是,“00后”的王某在上海生活了两个多月,几乎没花一分钱,衣食住行全靠“薅羊毛”,甚至将“零元购”玩出了花样。
近日,该案件更多细节曝光,该女子利用自己皮肤过敏的体质白住酒店,用死蟋蟀当道具,诬陷宾馆卫生问题拒付房费,买衣服穿了几天就退货、吊牌都没摘,点完外卖就投诉,出门打车,到了目的地就恶意投诉网约车司机……
她的行为已经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从“小聪明”到刑事犯罪:欺诈行为的升级路径
涉事女子的行为已超出普通"薅羊毛"范畴,形成完整的欺诈链条:在宾馆场景,她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卫生问题的严格规定,通过伪造证据(死蟋蟀)要挟商家免单;在零售领域,她钻“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政策空子,将衣服作为临时租赁使用;在网约车场景,则滥用平台投诉机制胁迫司机放弃车费。
上海市公安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此类"恶意消费维权"案件同比激增42%,其中90后、00后占比达67%。
这种“系统性欺诈”与偶尔的消费维权有着本质区别。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指出:“当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商家陷入错误认识而免除债务,其行为已符合《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本案涉案金额虽未披露,但持续两个月的多领域欺诈很可能已达“数额较大”的入罪标准。
由此看来,假设这个00后女孩偶尔有那么一次两次的贪贪小便宜的行为,还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但是这种假设是很难成立的,因为人性本贪,偶尔一次两次的成功,使她深深沉浸于这种不劳而获的喜悦而无法自拔,贪婪一次两次都没事,何不贪婪百次千次?正是贪婪无度,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信任机制的“阿喀琉斯之踵”,平台规则何以被反噬?
现代服务业建立的信任机制本为提升效率,却在此案中成为被攻击的软肋。宾馆的“先入住后付款”,电商的“无理由退货”,网约车的“投诉先行赔付”等规则,均建立在绝大多数消费者诚信的前提上。
北京某连锁酒店经理透露:处理一起恶意投诉的平均成本超2000元,包括房费损失、调查人力及商誉损害。这种成本最终会转嫁给诚信消费者,由诚信者为不诚信者埋单,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社群中的“技巧共享”。在某青年文化调研中,23%的受访00后表示知晓“退货骗术”的具体操作,8%承认曾尝试。
某短视频平台下“如何免费住酒店”的话题视频累计播放量超千万,其中部分内容游走在法律边缘。这种亚文化的蔓延,正在消解商业社会的信任基础。
破局之道:技术防御与信用惩戒的双向发力
自古以来就是“魔高一丈,道高一丈”,应对新型消费欺诈需多管齐下。
技术层面,某电商平台推出的“退货信誉系统”,已能识别异常退货行为,将频繁退换高价商品用户的退货审查期延长至72小时;法律层面,浙江等地已试点“恶意消费维权黑名单”,与个人征信系统挂钩;教育层面,南京某高校将“数字经济伦理”纳入必修课,通过模拟法庭等形式强化法律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建议:“应建立跨平台的反欺诈信息共享机制,当用户在某一领域的欺诈行为被确认后,其他服务提供商可收到风险提示。”
这种联合惩戒机制既能保护企业权益,又不妨碍正常消费者的维权通道。
身无一技之长的00后女孩免费在上海生活两个月,住酒店,打出租,穿新衣,全部都是免单,这起案件恰似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部分年轻人对契约精神的漠视,也暴露出数字经济时代的规则漏洞。
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每个消费者都应是信用体系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品格即命运。”
当社会信用成为个人发展的通行证,薅羊毛的小聪明终将付出大代价。
构建“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体制机制,需要企业、个人与立法者的共同智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