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急就章(91)
關於蒙古人在日俄戰爭中帮助日本人打仗的事實,佐久間良三等著作的《ニホンキヘイシ》(日本騎兵史)上册中有幾處記載。蒙古人的馬隊加入日本騎兵的隊伍中與沙俄的大騎兵團作戰,揮舞軍刀進行拚殺。當時蒙古騎兵的隊長名字爲巴布扎布,生於卓索圖盟土默特左翼旗,這個地名在滿清的歷史資料中常常出現,但今天沒有了,此地現在改名爲遼寧省阜新市,是最早被“闖關東”的漢人所侵擊的蒙古人牧場之一。在蒙古人和日本人的記載中,漢人猶如蝗蟲般衝破萬里長城,闖入草原,犁開大地,拓展農田。因草原地區年降水量的不充足,屬於乾旱地帶,一旦開墾,植被旣被破壞,便立即導致沙漠化,由此蒙古人的生活就被徹底地改變了。這是蒙漢竪仇的主要原因之一。
關於關東的地名更改,在近現代幾乎是常態,爲什麼有如此多的地方改換名稱?有的地方甚至多次改換,行政管轄區域也多次變更,對此似乎很少有人去注意。實則不是不去注意,而是有意避開,特别是内蒙古東部地區地名的更改可以説是言論的禁區。每一次地名或行政轄區規劃的改變都包含著一定的目的性,其中有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少數民族痕跡,這一點滿清、北洋政府、國民黨和共産黨的愛好完全吻合。最近一次更改地名的運動據載截止於二0二0年四月,不知下次何時再進行。
滿清時期因闖關東漢民增多而從雍正、乾隆及滿清末期實行的“旗廳並存,蒙漢分治”政策,實質上就是現代人所指的種族隔離政策。當然你不能把現代的槪念硬套在歷史頭上,雖然結果等同於種族隔離,但當時滿清統治者的出發點卻是徵收税賦、減少蒙漢衝突以及削弱蒙古人的勢力。具體而言就是在内蒙古地區有漢人的地方成立廳縣,以關内之法治之,而蒙古人仍照舊習以盟旗爲域,蒙古王公自治,?縣與盟旗同在,各行其職,其管分族、其治異法,蒙不歸縣,漢不屬旗,也就是在同一地區有兩套班子司職管治。
存旗設縣這種行政區設置模式不僅存在於關東,滿清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還在青海、寧夏和新疆地區施行過,不過經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十年的整治,現今只有内蒙尙存少量的盟旗。爲什麼滿清、北洋政府及中華民國要把旗的名字改成縣呢?一是在管制上减縮少數民族生活區域,二是抹殺地域的少數民族特質。由於旗地被大量侵佔,開墾種植導致牧草減少、質量下降和土地荒漠化,致使牧民無處安居,活動區間有限,由此當時産生了較激烈的蒙古人與漢人衝突。
情况的改變發生在滿洲國的成立,出於鞏固殖民統治的需要及拉攏蒙古人,滿洲國撤銷了部分縣,並將被撤銷的縣轄區域劃歸原旗或就近改隸蒙旗。此種改制並非如施政者所想,能緩解以前的民族矛盾,而是所起的作用不大,未曾想到的是此次改革滿洲國政府將原歸屬於蒙古王公的“蒙地”中已經出租給其他人耕種的土地的所有權從旗收歸國有,並相應地給予各旗補償。這樣就削減了自滿清建立以來內蒙古東部王公的權益,將原有的世襲封建主改為政府任命的地方官員,有人以爲這次改革可以視為對内蒙古東部地區王公制度的結束。原來的蒙古王公貴族因改革而失去了舊有的權益,當然會心懷不滿。處於夾縫中的蒙古貴族知道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抗拒滿洲國的,而對關内的漢人又充滿了不信任及歷史遺留的恨意,其眼光自然就會轉向當時正加意進行關東殖民的日本人了。
歐文·拉鐵摩爾有一句話令人深思,“富有行動力的蒙古人的積極呼吁,促使了日本大陸政策的誕生。”這句話我使明白,日本關東軍致力於内蒙古的開發不僅僅是日本的一厢情願,而是蒙古人與日本人的一拍卽合。蒙古人充分利用了日本人的力量,嘗試著去阻止漢人的侵入,並希望從而實現自己的獨立。而日本為了控制滿蒙,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招收內蒙古的留學生。有着日本“將校搖籃”的陸軍士官學校在一九二五年和一九二六年就曾先後招收了前文提到的內蒙古獨立運動積極倡導者及騎兵領袖巴布扎布的三個兒子入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