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的刘亦菲刘玫瑰的粉丝们,如果想一口气欣赏完《玫瑰的故事》,就去海外网“欧乐影院”,最后的八集昨天全部和盘托出。俺用了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全部看完。
虽然电视剧开始后不久,俺就跳跳蹦蹦选择性地观赏,但既然看了,哪怕只看了一集,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写几个字表达出来,如鱼骨梗喉,不吐不快。
《玫瑰的故事》最吸引俺的是第一第二集,导演/编剧不按常理出牌,错爱中结婚悔婚直至领取结婚证的现场突然变卦,情节错综复杂,嬉笑怒骂,令人捧腹。电视剧的一、二集,着实让观众大呼过瘾。从第三集开始,《玫瑰的故事》-- 演的是 一个漂亮小姑娘叫黄亦玫 -- 谈恋爱的故事,就渐渐地落入俗套,注入的狗血越来越多。黄亦玫一场又一场的恋爱场面,无论是和第一个男朋友,还是和第二个的,以及后来结婚后的各种工作家庭生活场景,绝大多数都缺乏新意,就连台词都觉得和其它电视剧里的没什么两样,抄来抄去,象是智能机器人嘴巴里说出的东西,无可挑剔,但毫无吸引力。各种浪漫约会的场面和其它电视剧里的差不多,大同小异。父母关心,情人示爱,多半以“做你最喜欢吃的什么什么”,云云。
因为让第一、二集吊足了俺的胃口,从那以后,俺就一直在期待着什么。又因为里面有比较熟悉且喜欢的演员,象蓝盈莹,佟大为,万茜等。更重要的是,里面的配角白晓荷是由演员陈瑶出演,她和俺年轻时的校花爱恋陈瑶名字一模一样。这些因素是支撑着俺追剧的原因,尽管俺经常快进,尽量不在那些狗血剧情上浪费时间。
俺觉得电视剧里最失败的就是黄亦玫的角色,她出场的大多数场景,俺都快速跳过。狗血剧情在于,没有什么实质的intriguing东西让观众耳目一新,更不能产生共鸣。布满在各集剧情里的是花里胡哨的玩意儿,譬如出场珠光宝气,气宇轩昂,开豪车住豪宅喝洋酒喝洋茶(咖啡)说洋文,营造各种豪华盛大场面,拉洋人入镜,让他们说几句在心理上暗示高人一等的标准英文或法文,至少得端着酒杯捧场。通过这些场景,刻意表现主要角色的高大上。可是,这些狗血剧情,在许许多多的中国电视剧里都可以找得到。为了表示主人公的伟大和高尚,导演还分别为黄亦玫和其兄长设置了一位农村出身的情人,借他们农村家人的猥琐衬托黄亦玫一家的高尚,可是,电视剧里表现出的农村人的猥琐,依旧是狗血,从别处抄袭而来。
在这部剧中的很多场合,观众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一首首英文插曲突然唱响。玫剧中还设置了意在抓人眼球的一点,象在西方电影电视里常看到的那样,导演总是让恋爱中的黄亦玫和一个个情人昏天黑地地接吻。很多接吻情节,在观众眼里,不是情人之间爱到浓时的感情释放,而是为了避免在dating场合男女主角无适当台词怕冷场,导演故意填塞进去的。对于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看来,英文歌曲表达的不是洋气和高大上,不仅没有烘托气氛,而且让俺看到了导演/编剧犹如一个小丑(clown)的红鼻头。
最让人捧腹的是,黄亦玫在由第二段感情产生的婚姻失败后回到北京,在经历了痛彻心扉伤心欲绝的两段爱情以后,又以闪电般的速度,以和初恋一样的天真和甜蜜程度,爱上了第三个叫傅家明的音乐自由人。傅家明出场时,俺认为,他是类似于在新西兰激流岛玩汹涌澎湃爱情的那位诗人顾城,理由是,当傅在成功地玩了一圈类似“密室逃脱”的游戏,成功地打开黄亦玫的画室以后,并用刷子在黄的画上隆重地涂抹了几笔,便摘取到在黄亦玫离婚后就挂回到天边闪闪发光金光灿灿的爱情。
从全剧前前后后来看,至少有三个男人象流星一样划过黄亦玫的感情世界。黄亦玫黄姑娘的爱情犹如一串葡萄,每一个男人尝过她的爱情葡萄以后,都欲罢不能,但黄姑娘坚持在自己每一段爱情消失以后,就依然决然将她的葡萄转移到下一个假想爱情王子的嘴旁,而不给上一个男人留下任何幻想。一开始,黄姑娘拎着她的爱情葡萄,遇到了即将为她人夫的周士辉,将那串葡萄在他眼前晃来晃去,让他春心荡漾。可是最后,即使导致周士辉在结婚登记处悔婚,黄也没有让他尝到葡萄的滋味。在黄自称为初恋的感情洪流中,庄国栋饱尝了黄姑娘的葡萄滋味,却不能买断那串葡萄。黄亦玫让方协文尝尽了她的葡萄滋味,并为他下了一枚金蛋,但分手后,还是就坚决拎走了她的葡萄。在电视剧的最后,黄姑娘遇上了一位飞行教练,他看上去象是黄的一个小奶狗,不知是否尝过黄亦玫的爱情葡萄?俺实在没有耐心欣赏黄姑娘再演绎一遍的狗血恋爱场面了。
在黄姑娘和傅家明恋爱期间,导演让黄亦玫的女儿直呼她妈妈的情人傅家明的名字,并让几岁的孩子参加对生死的讨论,让她思考“傅家明死后“,她应该做什么。这两点让海外华人一看就明白,那是导演对他自己理解的西方文化元素表象在做”东施效颦“式的模仿。地球上任何人,西方人和东方人一样,都喜欢别人尊重自己。只不过西方人嘴里叫出的祖父母父母和叔叔阿姨等,就是真正字面上的意思。入乡随俗,在中国,如果几岁女孩以全名直呼一个成年人,肯定很不礼貌。俺任职的大学上一任校长,来自土木系,他经常说,希望别人以first name称呼他。俺试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他,最后发觉,对他冠以“博士”前缀相称,看上去,他的感觉最好。俺的女婿直呼俺的名字,当然俺能接受,但谈不上愉悦。即使在西方,成年人不忌讳生死的讨论,但和一个几岁孩子谈论死亡,也会让他/她感觉很恐怖,肯定不算正常。如果绕不开,非谈不可,也会把死亡和天堂相提并论。明明对西方文化认识很肤浅,却要把它们拿到中国,在电视剧里唬人,很不地道。
(剧照全部来自网络。谢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