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十三)——— 民国人出国是走向世界;大陆人出国是从不正常走向正常。

来源: 姚顺 2024-01-08 17:01:0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070 bytes)

随记(十三)

 

读了几篇张爱玲的散文,不想再读了。不想看出她的不足来。

 

文章,白话文的,还是鲁迅的好。那个深,那个味,鲁迅同辈人中尚有些,像蔡元培的《鲁迅全集序》,许广平和鲁迅轧男女朋友时写的信。后来的,像俞平伯,王实味的文章。也有些许。但都很局部,不是完全的原创,属于受什么影响下产生的嘛嘛。

 

民国后,几乎就没有了。陈丹青力荐的木心,总感觉,有亮点,但不成规模。陈丹青就更差一点,亮点不少于木心,但照射得不及木心的深。

 

开始承认胡兰成的文采了。早就该这样了。胡兰成到台湾后发掘出来的朱天心少女文学,又一次说明着他的文学鉴赏力。

 

朱天心少女文学,比三毛,白先勇,龙应台,有灵气多了,也纯文学多了。她的少女文学和胡兰成的文采不被提及,三毛白先勇等那么受热捧,不应该。

 

李承鹏的文章,好!给力,锋利,不吞吞吐吐。读着,就会耽心诸如人身安全的事情。但也会觉得太中国了。去掉中国时事,他的文章就没了。还看不出他有什么诸如外国语,文学史,语言研究等上有过多一点的功夫。

 

总觉得,出道,不见得身怀绝技,但是也总该有一两样上手就让人看出“练过的”的东西,比如韩寒会开赛车。会一两样这样的东西,起码让人觉得你有靠谱的地方,而会写文章,是没法当谱靠的。王小波,就是一个例子。他去过英国,可没见过他秀英文;他是硕士吧,但专业痕迹不明显。总之,就看见他的文章,看不见其他的。

 

近几十年来,大陆出国的规模大得和民国没法比。可接触多一点深一点台湾的留学生,觉得大陆的要不在镀金要不在混身份;台湾的,也有,但大多安心学业,充实自己的意思多一些。

 

因此,清末民初的留洋,质量比现在的明显得高。就说鲁迅的日文水平,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深,为此做出了有别千古的文章。这成就,七八年至今的留洋的,差得太远。

 

为什么呢?找到的一个原因是,大陆“新社会”比“旧社会”的质量差一个层次,这其中包括人文。

 

民国人出国是走向世界;大陆人出国是从不正常走向正常。

 

台湾人出国是为学什么,沒多少其他的关心;大陆人出国,学业之外的考试虑打算比考虑学业本身多得太多了。

 

大陆留学生,说话得注意,是党员的要潜入地下,反美反共得视海归和离岸而定,总之,像被派遣的或者像溜号的,尚没有自然正常的态度。

 

所以,几十年上千万人涌出来,没有严复,没有孙文,没有鲁迅,连钱钟书都没有。

 

新社会是个槛,也是质量品级标签,从里面出来的,别急着“得诺奖”,当在意先正常起来,让自己人品,人格logo嘛嘛的接轨普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