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兩年前曾在另外一個網站上貼過,今天沒事又讀了一遍,竟然又有些心得,就想和更多的年輕人分享。謝謝您寶貴的時間,如果您能仔細地讀,定能有些體會,但願能增添您的福德和智慧,我這個中華民族的81歲老人就很感恩了。
一個回頭學子為中華儒家申述幾句
看到一篇文章對中華儒家思想有所誤解,以至於對幾千年的儒家貶損指責讓人有些心痛。痛的不是文章中所講的理論或説法,痛的是竟然有一萬兩千多個點擊,讓我不得不說如今真的是世道變了,變得讓人如此無奈。如今我們想要在年輕人心裏種一點善的,有希望的,正能量的是那麽地困難,而那些貶損祖宗文化的幾段話,竟然能如此輕而易舉地在網上散播。這讓我忍不住地想說幾句。
首先我要表個態,我不是個衛道人士或活躍學者。我自幼不愛讀書,大陸出生,臺灣長大,從一個私立大學畢業後就不肯再讀書的人,學的是英國文學,滿口卻是牛仔美語,跳起Rock and roll來總能引人注目,唱起洋歌也頗爲得意。年輕時我就愛表現,也喜歡找些機會來打擊中國古聖人的言論,來顯擺自己的不俗。先父是上海復旦畢業,後來在臺灣南部一所大學教文心雕龍和淮南子,我常和他辯論,攻擊儒家思想,讓他老人家氣急敗壞。我如此那般的個性,一直延續到中年,使得我的婚姻亮起了紅燈,孩子們也都學了我的樣,學業都有了問題。也許是蒼天憐憫我善良的妻子和孩子,我忽然接觸了佛學,在深入佛學後,我才重新拾起了孔孟之學。等我體會了孔孟的儒家思想,我就開始懺悔,懺悔我當年的無知,竟然把儒家思想如此地踐踏。我才知道想要真的理解儒家思想一定要在「心性」上下過功夫(修心養性),有了提升才能有所體會。回想當年我在學「禪」後,變本加厲地把孔子的話隨意破解,以爲自己比誰都高,成了如假包換的「狂禪」。後來一個天賜的因緣讓我得到了當頭喝棒,讓我領悟到禪宗所謂的「高高山頂立」其實是要我們看到自己的狂妄無知而能有勇氣懺悔,懺悔才能有力量謙卑地「深深海底行」。一旦謙卑了,才能有心性心靈上的提升。有了心性心靈上的提升,才能看懂聼懂儒家思想的教義。我開始感到自己的不足,面對婚姻和家庭以及孩子的問題,我決心要從根本上改過。我在妻子的鼓勵下,和她一起在中年回到學校去讀研讀博。我從佛學裏研究了我們人的心性和思惟,才知道多數人都像我一樣失去了思惟做主的能力,多是被自己成型的「習氣」所左右所帶動所控制。我想要從西方心理學中學習外國人對思惟的研究和看法,所以就攻讀教育心理。邊忙事業邊讀書,確實花了不少年頭,如今我們一家都感恩地在美國過著踏實美滿感恩的日子。我將這一切都功歸於佛家和儒家的教導,感恩我在中華祖先留下的傳承啓發下能及時回頭。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切都是講市場,講錢,甚至有文章說中國(儒家思想)沒有思想市場的根源,並將儒家説成應該拔除的毒。市場是販賣交易物品或服務的場所,儒家思想是心性心靈的提升,本不是金錢所能買到或經由交易可以得到的。縱然你有萬貫家財,沒有好好虛心地學習,你永遠無法對佛家儒家的思想有所體會。其實他們說得也對,儒家的思想確實無法在市井市場上流通,因爲那不是一個兩個或幾個層次的差別,那是天壤之別。
年輕的時候就常聽人批評某人沒有「內涵」,有時候我聽了會有些緊張,不清楚什麽是「內涵」,又怕人看我沒「內涵」。那時我和多數的年輕人一樣,以爲人說的「內涵」大概是指肚子裏有沒有學問,所以格外想在人前表現或賣弄。記得在大學快要畢業的時候,我的老伴那時還是我的女友,她有位室友爲人十分自負且傲慢,常常批評他人沒有內涵。有一天我未來的妻子對我說,她這位室友想要見見我,看看我有沒有內涵。其實我年輕的時候恰恰和她這位室友一樣,一肚子全是「自以爲是」加上有著狡辯的能耐,也是個傲視天下的井底之蛙。她在和我半個鐘頭的談話後表示,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她覺得我的確有些內涵而得到了她的認可。如今回想起來,真的是非常可笑而且讓我感到羞愧。經過了幾十年的學習做人,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那時和她完全一般無二,是一個沒有一點自省能力,目空一切的「草包」。半個世紀以後,我和老伴竟然有緣和她又相聚了幾天,讓我吃驚的是,她居然能在幾十年間沒有絲毫長進,仍像年輕時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更加肆無忌憚了。沒有好好學過做人的人,確實枉費了一生寶貴的時光和生命。西方心理學家Erik Erickson針對人們成長過程裏八個成長過程Stage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的學説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沒有恰當的成長,我們就會產生心理上的病變。
小時候在臺灣讀四書,以論語爲最多,可是書是書,我仍是我。後半輩子受了佛學的熏陶,老來讀孟子的盡心篇,讀到: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我感恩也感慨,儒家聖人所教竟能和佛家契合。沒有「立命」的人,如何能在這個充滿了各種挑戰的人生裏平安積極地度過呢?更何況我們來這一生,總想要帶著今生所學到的智慧感恩地離開,以及能給子孫們留下最美好的念想和希望。儒家和佛家所講的道理,都是要我們提升我們的心性,前面已經強調過了,因爲心性提升了我們才會有智慧。一般的學問或科學,都是屬於「知識」,知識幫我們提升我們生活生存的條件,卻無法提升我們的心性,不會讓我們從心裏生出智慧。如果我們用知識去攻擊貶損我們尚未能有體會的文化傳承,我們就只能抓著我們飽學的知識而永遠也不能從心裏生出「智慧」來。佛家有雲:依文解字,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允為魔說。所以說縱你學富五車,沒有從心裏生出智慧,只能依文解字而淪爲魔說了。
儒家要我們「立命」,只有「立命」才能讓我們有內涵,有了內涵就是有了「主心骨」,才能好好做人。如果我們有一位朋友每次碰到我們就對我們不停地說著他的麻將經,我們就會知道這個人的心裏除了麻將外,大概什麽也沒有了。於此類推,有的人有一肚子的股票經,有的人有玩樂經,有的人有投資經,有的人有賭博經,有的人有旅遊經等等等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們沒什麽「內涵」,因爲他們做人的重點不清楚,所以一旦有機會給他表達,他也只有這些會自然流露甚至宣泄出來。如果我們做人,沒有立定一個清楚的原則或規範在心裏,我們就是一個沒有內涵的人,隨著自己的喜愛和習氣,和人瞎扯瞎混,時間生命就在這樣混肴不清中浪費地溜走。
西方的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的學說闡述人類心理發展的階層。他說人類的需求是隨著不同層次的環境和條件滿足後,才有能力有更上一層的需求。在底層次的人們,只有生存和果腹吃飽的需求,能吃飽後就會有顧到安全的需求,安全後就想要擁有些物質和情感上的需求,然後就開始有個人權力和成就感的需求。如果這四種需求都滿足了,人們就會有想要提升心靈精神或心性感覺上的一種Self-fulfillment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是我們做人應有的最高層次的需求。(Abraham Maslow有名的 hierarchy圖我附在下面)
沒有追求更上一層的人很多,就這樣滯留在Esteem needs層次甚至更低層的人很多,他們都滿足於他們的所有,沒有往心靈深處去求進步。讀書人就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變得庸俗,日子也就淪爲一種無奈和無滋無味的狀態,只能在有限的聲色犬馬或人文藝術方面去求滿足或慰藉。我們中國是個偉大的民族,也是可悲的民族。從腐敗的滿清到日本的侵略,從國共的內戰到兩岸分裂,大陸更是歷經三反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我們同胞都在求生存中成長,自然對於心靈上的探討和追求就無法顧及了。中國幾千年傳下來的儒釋道思想已經很少有人問津了,就算現在仍能聽到孔孟學説興起於兩岸三地,可是到如今最多只是一種文學研究而非更上一個層次在心性人格上的追求了。也就是因爲如此,我們才會看到今天祖國有那麽多的貪腐和再次的貧富差距極端擴大和物欲橫流充斥著社會的每一個階層。臺灣也是如此,國民黨執政的時代尚有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教育做我們爲人的基本和準則,民進黨的去中國化也早使得道德淪喪,美國的cancel culture不也正離道遠去嗎?怎能不讓我們這些讀書人,對心性人格的提升有急迫感呢?我們這些讀書人,是不是該隨著大衆隨波逐流,還是該往更高一層的心靈需求去努力探討呢?
美國之所以能強大,因爲他們的建國是基於One nation under God,他們的祖先是心中有「天」的。如今美國在兩百年後也開始變了,心中的「神」和「天」被物欲所取代了,所以如同羅馬帝國一樣,二戰後強大的美國漸漸式微了。我們中國必須要以此爲警惕,我們的確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各種手段得以在短短的三十年裏在世界上崛起,如果我們自己心中沒有「天」,沒有儒家的道德思想作爲自己的底蘊和基礎,我們不可能會比美國強得更久。世界的歷史不都是如此這般地強而衰,衰而強,不斷地輪廻嗎?
中國儒釋道三家都講衆生平等,是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在任何狹隘觀念裏的平等。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裏也説:平等不是削了頭的平等,是在立足點的平等,而這個立足點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因果。如果大家都好好做人,每個人得好果子是平等的。有的人施肥多,他的果子就大些甜些。有的人不施肥不澆水,結果沒有果子吃。這就是因果上的平等。如果自己不努力而要求和其他努力工作的人平等,那就是違背天理因果的「平等」。
讀了對儒家思想不滿的文章,我不是在為儒家辯論,我只是多説幾句,讓大家多一個看法,多一個Option可以選擇,讓大家能再多思考一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嚴肅地說一句:任何裝進我們心裏的每一個觀念,都會影響我們面對這世間爲人處世的態度,都會影響我們自己的福德,我們怎能不小心謹慎爲要呢?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