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文化下的华人困境

 “房奴”、“孩奴”是华人特有的特征,他们受儒释道等奴才文化的长期影响(奴才文化在中国达千年之久,至今还在继续),“生儿育女”、 “相夫教子”、“落叶归根”等观念已经刻在基因里了,如果自己不去主动清除,那已经改不过来了。而且喜欢用这种二极管思维去教育并试图同化其他人,即使到了海外面对多元思维与文化也是如此。

所以你看到了,在中国当房奴和孩奴,到了其他国家,哪怕是拿了绿卡入了籍,依然是房奴和孩奴。他们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和个人的自由与价值毫无关系的地方上面,还美其名曰“奋斗、努力、正能量”,而且还喜欢用同样的奴才思想去教育下一代。好一点的是,不少海外出生的华人并不喜欢中文,因为奴才文化和周围的多元文化格格不入。

华人的快乐是呆在水泥盒子里数钞票、看账户,而不是去消费、去获得实际的快乐。他们喜欢把“没钱消费”挂在嘴边,但即便是真的有了收入,也还是存在一起每天看看。所以华人只有在查看存款账户时才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平常对外的笑容往往是为了演戏。也就是李小龙最讨厌的“虚伪的社交场合”,李小龙为何讨人喜欢,因为他是一个人。

李小龙在被问及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时,回答自己是一个人。好多华人很崇拜李小龙,但可笑的是当年排斥李小龙最厉害的是华人,对李小龙倾囊相助的是一个日裔美国人。李小龙的电影虽然演的大多都是中国人,但他骨子里是一个美国人,一个接受了多元文化和思维的人。所以,他脸上那种洋溢出的自信才看上去很真实,这与多数华人不同。

即便到了今天,在海外排斥华人最厉害的依然是华人。从小活在喜欢用数字比大小的单一教育模式下,一步步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奴才,很难不去给同类使绊子。华人在白人面前也喜欢用对待华人那一套奴才文化去处理问题,然而这套人情世故却不凑效。在白人看来,一个对自己同类都残害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所以华人几乎很难坐到很高的位置。

华人一直在重复一样的模式:努力工作、赚钱买房、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培养下一代奴才。如此反复,这就是华人的生活,无趣、无情又无奈。他们喜欢用孔老二那一套东西,用年龄也就是数字,来做一个人生规划,就差规划几岁去见孔老二了。但其实每个人因为个性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都走一样的人生,然而由于奴才文化的束缚,天生喜欢从众。

从众带来的是重复一样的错误,甚至是重复千年之前的错误,所以中国的历史,朝代更迭如此频繁,但却枯燥无味,因为重复性实在是太高了。你很难想象同样的奴才文化,居然能够操控和洗脑民众上千年之久。从众的另一个表现是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这导致华人很少取得创造性的工作成果,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华尔街、硅谷,干活出力的多是华人。

华人喜欢把能处理枯燥无味的工作称为“奋斗”,试图用重复的“努力”去感动自己,并且想把这个奴才接力棒交到孩子的手里,还美其名曰“培养下一代”。能把摧残自己孩子说的如此高尚无私,真的可怕又可悲。你可以把白人、黑人、华人、日本人等不同种族的小孩放到一起比较,你会发现最不快乐的是华人,即便是笑容也是被父母要求刻意表现出来的。

当然,华人也有表现出“自信”的一面,那就是向其他华人炫耀“数字”:考试成绩、排名、工资单、房产、车子等。但是,华人世界里却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好多华人买了车子却只是停在那里给人看,买了很多套房子却不住,甚至自己住一个很破的房子,把好的房子空着拿来炒。甚至连吃饭都是把好的放到最后吃,结果是吃饱了最后却吃不下了。

如果按照华人的勤奋与聪明,似乎在海外成立一个新的国家都不是什么难事,可为何至今仍是一盘散沙呢?别忘了“吃得苦中苦“后面还有一句“方为人上人”。华人的吃苦与奋斗,目的是为了残害和碾压其他华人。别说形成一股势力了,对待其他华人,只要一言不合,稍微有一点不同的见解,就恨得咬牙切齿。《礼记》的“求同存异”只是一句客套而已。

奴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只会用奴才思想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华人若想走出困境,就必须将奴才文化扫进垃圾桶,真正做到属于自己,成为一个人,而不是带各种标签的奴才。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