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初期的回忆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 建校60周年庆

建校初期的回忆

红专并进放高歌,校庆师生论治学

孟广耀(6008-4)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面简称中国科大或中科 大)在北京玉泉路19号宣布成立。我有幸是其第三级(1960年入学)学生,于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与母校共呼吸同命运至今。现在已是头发苍苍白眉老者,常被人尊称为中国科大资深教授,其实我更愿意回忆那个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中科大下迁合肥之前,被称为建校初期或是第一次创业时期,是指 1958-1969 这第一个十年。1963年 6月,首届(58级)学生毕业,1966年春天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接着是“停课闹革命”,61级同学就没能正常进行毕业论文环节。因而,60级学生是建校初期完整学完全过程,可谓最幸运的学子。所谓“最幸运”是指,不仅能与58和59级学生一样聆听留学美欧的建校元老、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如华罗庚副校长的数学、严济慈副校长的物理、王葆仁教授的无机化学、刘叔仪教授的物理化学等等,还能到中科院的学科对口研究所在苏联留学回国的中青年研究员指导下做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论文。更值得回味的是,与清华、北大等其他老牌大学不同,中科大建校初期的学生可以经常听中央领导人作报告。五年大学中,不止一次地听过中科院党组书记(编者按:我记得中科院党组书记是张劲夫)郁文作精彩的国际国内形势报告,不止一次听过郭沫若校长的韵味多彩的治学报告。此外,像聂荣臻、陈毅、罗瑞卿等国家领导人,多有子女在中科大上学,也常应邀前来给同学们作报告。如陈毅元帅的一个儿子就是我们60级同学,陈毅时任外交部长。作报告时,自然要讲到国家外交和军备。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他应邀来校作报告,曾朗诵他的诗作:“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听了这首别开生面的“将军诗”,全场大乐不止。体味这首句句不离弹字的五言诗,充满了以实力为基础的大国外交之内涵。  

进入中科大,我被分配在《地球化学和稀有元素系》(9系)的稀有元素专业,大约因为我在中学时是班上团支部宣传委员,于是被指定担任了系学生会宣传委员。1961年,稀有元素专业转到了放射化学系(8系),学校组建校广播台,由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各系学生会选送具有相应业务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学生,作为业余社会活动参加工作,我也就成了其中的骨干成员。广播台由编辑组(约10人)、记者组(约12人)、机务组(3-5人)和各系由4-6人组成的播音组构成,总人数超过60人,所附照片为其部分留影。我被指定担任编辑组负责人,除了每天播放校歌、通知、文件和校内外新闻以外,还负责把记者们在各系采访编写的稿件、媒体报道和诗词歌赋文艺资料等编排成播音节目,由机务组和播音组负责定时播放。这使得中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始终响彻时代高歌,鼓舞全校师生,迎东风,举红旗,红专并进,攀登科学高峰,排除万难,奋勇向前! 

1963年,迎来了中国科大的第一届毕业生。为庆祝五周年校庆,在暑假期间,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了向全校师生征文,征选关于学习方法和经验体会的稿件,由校广播台的记者组和编辑组具体负责收集和整理,并组成了“编辑委员会” 进行选择和编辑成《向科学进军》小册子,1964年夏天校教务处印刷了500本,分发给全校各单位,编委会成员也作为赠品收到一本。《向科学进军》的首篇是郭校长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接着是“科学老前辈语重心长谈治学”,即记者组采访严济慈副校长、华罗庚副校长、钱临照教授和刘叔仪教授等的记录整理。所附是这一小册子的若干页扫描照片,可以了解更多具体内容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乔皛白 1501 | 王 9015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163.com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