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在曼岛有点空闲,就决定拜访闻名已久的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曼哈顿114街。它成立于1754年, 于189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我认识的人当中, 有两三位与哥大有关。一位是我女儿的本科艺术学校的同学, 现哥大读研究生。另一位是一位纽约人寿的女经理人。 我看过报上对她的采访,也是一名学霸来着。 她到美国没出路就考学,考那里都能考上, 哥大研究生也是一考就录取了。只是她没有钱读那学位( 一年六万美元),只得转战人寿保险。(这纽约人寿也是无所不在, 我二姐三十年前初到纽约也是做纽约人寿,因为业绩出色, 公司给她办了绿卡)。再一位是个小伙子,我在英语学校认识的, 应该家境富裕。他学机械的,想去哥大读个硕士学位, 再回国继承家业。据说入学哥大也是各种要求, 他入学的事拖了一学期又一学期,后来我们没见面也就不知道了。 我意思是哥大这么著名, 我身边有点儿想法的中国学子曾都想进去镀个金。只是,门槛挺高, 常春藤名校。它对自己的羽毛应该也是很爱惜,即严进严出。 谁家有这么个毕业生应该是很很开心。

























我坐公车前往哥大,因路名指示的问题, 直坐到116街西哈莱姆区才折身返回。 我走过哈拉姆街区的五六个街区,那里整体比较脏比较破败。 我在路上见到一些在教堂门口穿着非常非洲传统服装的男女黑人在聚 集在照合照。我忽然意识到, 纽约的三个中国城是中国移民落地纽约后首选的居住地。 曼岛的哈莱姆区也是很多非洲移民首选的落脚地,虽然它脏, 政府楼廉租楼房密集,治安也不好。 但再不好也是他们有亲朋好友在的地方, 再不好也有他安身的一片空间, 是乡里乡亲或没出五伏的亲人们聚集的空间。 曼岛中城下城的优质环境优质生活是跟他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 甚至,黑人哥们儿住的哈莱姆区的政府旧公寓, 也是我周围中国老年移民朋友惦记的政府资源, 希望能排到他们头上(因为毕竟COVID肆虐时, 大批老人家去世了会空出包括哈莱姆区的老公寓)。 我读过哥大一教授写的书《贫穷纽约人》是讲他打车路过哈莱姆区, 明明看见一大早很多黑人挤公交上班,努力维持生活, 努力想过中产日子,终其一生也达不到。 他做社会调查研究此中问题所在。(我感兴趣读它, 也是探究自己为何努力半天挤不进中产。结论,无果)。我路过 Malcolm X BLVD。 他的黑豹组织曾经在黑人平权运动中是那么一股强旋风似的存在, 黑人区居然有街道以他名字命名,很有历史感。
然后我转到MORNINGSIDE一个有小山的公园,拾阶而上, 每个台地都有超好的绿植和盛开的水仙花和樱花。 仿佛三四十级台阶蜿蜒通向的是康庄大陆似的,是理想国, 或者说是一个坚固的中世纪古堡。我走到上升台阶的顶端, 真就来到了哥大校园,那仿佛“LARGE CITY”一般的无校墙大学城。哥大占地32英亩, 有很多古老建筑和外观设计新颖的新教学楼。我看了一下, 一般工程类学院是新楼。
我随着学生流来到它的巨大圆顶图书馆前。 它前面的草地上无数的学生们在晒太阳。女生们花枝招展, 尽情享受青春和春天的晴日。它图书馆是两座大建筑,相对而立, 中间隔着两个较大的草坪。我估计这里是哥大的秀场。玩笑了。
漂浪古老的一个似不开放, 真正使用的是长方型中规中矩的图书馆楼。这楼楼顶檐下, 大大地铭刻着历代大家的名字,有文学家有科学家, 也许都是哥大出身,我没考证过。说实话,我连他们是谁都认不全, 跟别说究其渊源了。所以你说, 我跟美国本地的智识阶层差别有多大? 即使是一个大学生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美国高中生都耳熟能详的名人, 我居然得连猜带蒙。文化不同,处处有表现。 我在此地哪里能头抬得高高的,一副我知道纽约我知道世界的样子。 没可能的。就是考进哥大的华裔学子, 我观察也大都一副小心谨慎的样貌。跟精英们(哥大老师们)为邻, 跟准备成为精英的美国本地孩子们为邻,挺有压力的哈。 有压力到也得上,咱可是好不容易才入到准精英圈。 所以我理解我有些电影反映私校学生青春期苦恼。 如有些寒门子弟被送进精英学校读书,备受BULLY, 那什么他们一个个家里财大气粗,规矩繁多环境中的长大的孩子, 到学校也搞一套兄弟会什么的,把新来者欺负欺负, 才显示接受你入他们的圈子的各种把戏, 在电影电视剧里都有所表现。。。扯远了。据我观察, 越是好的学校,对学生成长各方面所给予的支持越是细致周到。 比如说《管风琴治愈冥想》。
这是我在游览校园期间随机碰到的一个学生活动。 它是安排在校内一个古老的教堂里的(这教堂不是基督教堂, 像是东正教还是什么, 我看冥想会开始前的小组祷告是五六个东欧学生, 教士穿戴也不一般)。 我本来粗读通知以为是医疗系一个关于器官的学术报告, 就蹩进教堂静候。结果到了时间没有报告人, 只一个三十几岁的男士进到祭坛区鼓捣什么。 我心说这地方怎么放映PPT呢? 结果随后就听到一种机械运动的声音。那声音还越来越大, 越来越清晰。我这时才意识到这是在演奏管风琴,大家在静默疗愈。 也好,反正我也没有试过这种冥想方式, 一般地方都是做瑜伽时有音乐帮你冥想安神。 这学校让学生在阔大古老的教堂中做冥想训练, 可是会挖掘资源会使用资源,是很NICE的举措。 这令我对学校人文关怀方面的作为很是赞许。
我呆了半个小时,就坐不住了。 我心里还惦着哥大旁边像一个哈利波特城堡般奇特的古老建筑, 它是公车路过时看到的,难道是哥大魔法学院?不可能嘛。 但我在公车窗外街景里不期然遇到了一个像是穿越回十七世纪的古老 建筑,我是一定要去看看的。这纽约历史不过二百年, 怎们会有这样旧的历史建筑。于是我继续在校园内转悠寻找。 它校内文理工学院都有,共21个学院。教学楼排布很密集。 我估计大多数学生不住校内,容不下。体育场地什么的也没有看到。 最大空地就是两个图书馆门前草坪了。我蹩出它的西门, 外面有路直通到哈德逊河边,原来河边坡地就是学生门的后花园, 绿化很美,滨河景色也不错,里面杂人很少,基本都是学生, 也有网球训练场啥的。哥大边上有个BARNARD大学, 估计也是私立学校,那是要ID入门的“城堡”。
我又回到哥大校园。校内学生们似在放春假, 各处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气氛,就是显得有点空间不够用。 一块儿不大的草坪上,好些组学生或躺或坐围在一起, 相互还没有干扰之忧。也是,在这世界一流的校园读书, 挤一点怕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终身难忘的记忆啊。 其实到了我的年纪,已经知道读书读啥学校不是最重要, 读啥专业也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最好悟性良好,一通百通,成为行业里的翘楚, 情商和E商皆高的人。但我也知道, 这座金字塔顶端的人是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艰苦。 成功路上经常是各种不成功。就是不成功的台阶不一样, 如阶梯有十阶,有人是三阶死,有人是五阶死。 每个人都在跟环境斗,跟自己斗,最终止在自己能力极限的地方, 重要的是你全力争取过了。我听过有人刚过五十就老感叹, 我们老了,不计较了(为此,他老受老板的白眼儿)。 我也看到各种人生,积极的不积极的,积极此不积极彼的。 人过半百,仿佛河流流到了宽阔处,能怎样就怎样吧, 能开心愉快的生活最重要。还哥大什么的,年轻时候的梦吧。 我有一个上海财大毕业的同学,他现在深圳一个类国企工作。 他曾有的理想是去北大旁听。我也有在重庆读书做生意的同学, 真的为了生意的需要,蹩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去修EMBA, 也不过如此,并没有带来他很多人脉。他总结说, 人脉得是你有可交换的资源,你才能被看作彼此的人脉。又扯远了。
这就是我的哥大游。我其实最心念的是它的东亚文化研究学院。 偶尔我会听网络上那些东亚学者的专题报告, 能在远离祖国的地方研究故国文化,还是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 幸福啊。有机会再接触这一群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