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附庸风雅了,某日去看了一场大都会歌剧《玫瑰骑士》。
位于林肯中心的大都会歌剧院是个神奇又高贵的所在。 我在纽约这些年从没想过去看那里看剧。 我去年在纽约的电影院观看过它出演的《图兰多》和《狄美亚》 两部歌剧的高清剧院同步版本,感觉不错, 于是我得空就想观摩一下它真实的演出, 无论碰到的是那一个剧目那一场。大都会剧院2022- 2023演出季,能提供大约二三十部歌剧, 新剧本排练的有六七部,重新排演的有八九部,还有些什么。 这因缘于COVID,COVID期间, 大都会剧院有十八个月不能演出,于是剧团就排演新戏很多。 如下周就是一部新戏《CHAMPION》 是讲1968年背景一个黑人拳击手艰苦获得拳击冠军的故事( 不幸点是他的对手在那场重要拳击赛后十天就因赛伤死亡了)。 应该是挺黑人奋斗的故事。只是只是,我不喜欢泰森, 也不喜欢阿里,也不喜欢暴力的拳击。在我看来, 黑人参加拳击运动是他们不多的上升阶梯里的一种。我不喜欢血腥。 我也不想看黑人拳手在歌剧舞台上的抒情。 我在偶尔才有的时间精力投注之下,不会选择看《 CHAMPION》这部歌剧。 但其实我转身就在林肯中心外面的街道上, 见到一对儿黑人情侣穿着印有《CHAMPION》 中男主头像的牛仔夹克。 我想黑人名拳击手的故事在大都会歌剧院演出, 这要使用很多黑人歌剧演员,也肯定用的是黑人剧作家的本子, 对黑人社群来说是骄傲事情。对我,就没什么感觉。 我可能更喜欢看有名的旧剧,如《唐璜》。
我上社区大学修《音乐101》时的老师是一位资深音乐人。 他在课上要求我们看两部歌剧,其中一部是《唐璜》。 我为了完成作业要求,硬着头皮花了四个多小时,看了整部的《 唐璜》歌剧视频,另一部也是四小时,好写《essay》。 头好疼的。没感想的事儿,硬是使劲儿看要看出一点感想, 还是针对两部经典歌剧。现在回身看来,我挺感谢那教授的苦心, 他想让学生们关注古典,能成为一个有音乐欣赏习惯、 有音乐修养的知识人。 我的那些劳工阶层出身的同学们养成这习惯了没有我不知道。 我自己是在离开社区大学六年后,才又想起这个茬儿来。老师, 对不住!我还想起来,我为了完成这老师的课业要求, 专程从QUEENS跑到中央公园看它那晚七点的免费弦乐音乐会。 我费了些劲儿准时赶到它的演出场,现场早已没有座位。 那四五人弦乐演奏员演奏的小舞台, 是在离我四五十米远的公园露天扇形演出场中心, 我在扇形的最远角。我听到的真是飘渺的音乐声,基本无感, 能感觉公园内夏日傍晚的余热和苍蝇的小骚扰。( 我后来看那些演奏家的视频演出完成了作业)。 场地里的活动座椅已被曼岛本地的老年观众们坐满了( 散场后我才得知,那些老先生老太太们下午两点就到场占座位了)。 而且他们散场后讨论音乐的字眼儿,他们对音乐的熟悉程度, 那可是钢钢的啊, 我至今儿对任何古典音乐都说不出那么些个感受来。
话归此出歌剧。我看的那出剧目共分三幕。 第一场我是在一个放映室的大电视屏上看的( 因为记错时间晚到20分钟)。 它是一个像是贵族大别墅的卧室场景。暗红的高高的墙面上, 悬挂这近八幅巨型肖像油画, 都是这家贵族的祖先或围猎或骑马的大油画像。很是气派。 也很有点儿不聚气的非卧室感。贵族嘛,就要的是这个劲儿。 我在波士顿参观某夫人博物馆时,也是感叹她家屋舍这样巨大, 巨大的厅,有近二百平米,巨大的卧室,我自己睡那里会有些害怕。 而且那家的墙裙装饰也是这样全红一片,配红丝绒加硬木的椅子,( 加KINGSIZE红丝绒大床加丝绒幕帐悬顶), 一个房间就放了十几把。太豪华大气了吧?炫生活。 巨额财富无处显摆?洛可可式艺术在生活方式的延申? 另一种生活方式吧。
第一幕它大约是讲贵妇偷情小青年被某亲戚的随意拜访打乱了。 搞得哭哭闹闹一片。
第二幕是转到一个贵族打猎休息的客厅。也是各种人马上场。 有军官士兵,有被介绍给军官的小姐,有追军官的夫人, 反正是某大人物军官一会儿道貌岸然,一会儿猥亵阴毒, 周围小兵们仆人们一通忙乱。场景里有两辆真实体量的炮车, 军人们全副武装,有枪有行军背包军毯,地上有炮弹箱。 道具组都很忙的。
第三幕转到一家妓院。窑姐们妖娆地款待各位兵大爷, 兵大爷们又要躲军界的盘查,又要寻欢。长官们要挑最妖娆的一姐, 结果被冒名顶替化装变身成一姐的另一低阶层军官戏弄, 最终那跋扈粗鲁大军官被更大长官抓获。 变装的小军官和贵族小姐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开场被抓奸的贵妇, 也怅然地去寻找她的新生活了。
补一句,银玫瑰是求爱的信物。先是跋扈大军官像资产阶级小姐求爱,用了它。后是,变装小军官像同一位小姐求爱,用了它。是装在一只鞋盒子大小的精品盒里的一尺长的银叶子银花的工艺品。









关于剧情,就这么多。我也说不了多的。因为是德文演唱, 我听不懂。因去得晚也没请教谁怎么看英文字幕。台上没有, 应该是每人座位前面一个三英寸面积的小屏幕。 但即使我知道英文字幕可以在那上面读,我眼睛也顾不上看, 台上人马众多,各种搔首弄姿的。特别是女演员扮的窑姐们那一幕, 一个个肢体语言丰富,挺抢戏的。而逛妓院的军官士兵们, 动不动就裸着上身,穿着白衬裤乱跑, 有些场景似乎还有双方欲性爱,女方在做口交啥的样貌。把我惊得。
实话说,这剧趣味不高啊。又是歌剧又是喜剧。 还是1911年左右奥地利维也纳的背景。 据说是一位德国诗人霍夫曼斯塔尔写的脚本。写音乐的是理查。 斯特劳斯。我看剧时,脑海里想得多的是《安娜卡列宁娜》 里沃伦斯基的履历,再就是《战争与和平》 里莫斯科军官俱乐部的种种,再就是《复活》里聂赫留道夫的踪迹。 总之,欧洲各国那时期可能都差不多,一战之前,封建帝制衰落, 贵族子弟参军做军官胡作非为的多,根本像清朝的八旗子弟。 一堆儿乱事儿。
无事生非吧。剧作家为何挑这么个题材呢?引人入胜吧。 小门小户的平常日子有谁要看?这别版《温莎家的风流娘们》, 可能更适合想入贵族的富户闲太的法眼。
我音乐老师带给我的理想是: 去瓦格纳的故乡看由瓦格纳的后裔独家经营地瓦格纳歌剧院的演出, 那可是一票难求,要提前好几个月(提前一年多也有可能) 预定的大场面歌剧啊。
看了这出歌剧以后,我的愿景打了折扣。 先不说歌剧故事背景你熟不熟,音乐的妙处你懂不懂。 就是剧目的选择,也是良莠不齐, 不懂得你就撞倒一部平平的荒诞剧。 在西方主流趣味的指挥棒引导下,我对歌剧说不了什么。 我知道那怕是被送到欧洲私立学校的红色贵族—— 乔冠华的女儿洪晃也说不了什么。只能提高自己的辨别力, 这也是要有时间有门槛的。难怪人家说贵族的艺术,歌剧是, 交响乐是,打高尔夫球是,玩游艇是,还有什么?
我得有选择地吸收才好。不能人云亦云。
另话说,我观剧时遇到了许多衣着讲究的老先生老太太。 其中挺多男士风度翩翩(中国叫老克腊?), 像走下荧幕的格里高利派克,或者是演过《乱世佳人》 男主的克拉克盖博。让人有穿越之感。 场内除了一些观摩的大学生们,观众们基本年龄在六十往上。 银发族的社交场。不至于啊。 我意思这些年长气质佳的老年人们过着这样一种, 能欣赏艺术演出的有品生活还挺不错的。不然呢。
总结一句,纽约大都会的歌剧基本特点是制作恢弘, 交响乐队配置全,演员众多,经常演的是欧洲保留剧目, 是纽约人士想往的欧洲贵族生活表现。那伦敦呢?
仅以此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