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剧(汉密尔顿)观感之二
我上篇文章大慨叙述了自己在百老汇观(汉密尔顿)的想法。 我是个想法较多的人,忍不住续写一下没说完的另一些想法。
(汉密尔顿)一剧中, 比较重头戏的其实也有汉密尔顿本人的感情经历。他是个情种来的。 他先是被人介绍后认识一位小姐, 此女是一个华裔女演员扮演的有身份的小姐。 结婚后他就忙着在纽约工作,妻在老家。
他不知不觉又对妻姐发生兴趣。那妻姐也是爱慕英才, 也是克制自己要保护妹妹的婚姻, 跟汉密尔顿也是半生情愫又克制的状态。
到后来,汉被人设计到要手枪决斗一折, 其起因也是因为某男唆使其太太接近汉密尔顿。反正我眼睛看剧时, 看到汉跟那太太单独接触,那太太向他诉衷肠,他也不知避讳, 跟那太太几次见面。后来那位丈夫坚决要求决斗, 汉为保护自己的名节,只好答应决斗。因故,决斗半路终止, 汉得以保存性命。
这些剧情是否真实?编剧是为了让此剧演绎起来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才设计的这些故事?我觉得不是。美国这里, 不像是在中国,为了塑造伟人的光辉形象,不惜涂脂抹粉, 掐头去尾,粉饰英雄人物。大家还是比较注重事实的。
汉密尔顿作为一个杰出人物,他也是个男人。 他个人法律方面能力突出,又得以在1776年美国建国之初, 得到重用。他个人在当时是很有魅力的。 我意思是他对当时周围上流阶层的女子们是自带闪光光环的。 我一点儿都不怀疑会有很多女性明恋或暗恋上他。 他应该是衫下臣很多。在那么一个巨变的时代, 美国政坛立法委员这么个角色是很耀眼的。又是跟英国有战事之时。 战乱出枭雄。在1776年左右妇女们的活动场所有限制。 她们敬仰时代英雄很正常。故而他发生风流韵事的可能性很大。 不然呢,和平年代, 常年坐在办公室里谢顶的中年油腻男子有吸引力吗?
另外,因为战争的关系,强人似乎性欲什么的也格外强。 我有点儿政治不正确的引用:如中国的毛先生在1934年_ 1936年长征时期,即使兵荒马乱, 即使他跟军队长途转移物质及生活条件困难, 他依然会使当时的妻子贺子珍怀孕小产数次,令人不解。理解的,毛先生没有当贺子珍是值得疼惜的爱侣,当她是他强大压力时泄欲的工具。当然这都是野史报道的。
转说美国开国的杰佛逊,他撰写了(独立宣言),(我在ESL的教室里曾多次读过他那花体字手写版的《独立宣言》。他文章很漂亮,闪耀着理想主义之光)。(问题是姚文元同志其实文章也漂亮。一代天子一朝臣。成者王侯败者寇。我也懂得)他也顺应时代要求,赞同废除美国奴隶制。 但他在他当时家乡的庄园里也畜奴。他在他庄园居室里也建密室, 长期藏匿一位黑人女性,据信是他的性奴, 据信他家曾有四个半黑不白的混血孩子。这也是侧面报道说的。
故而说汉密尔顿有诸多情事,应该不是捕风捉影。而本来嘛,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他那样的强人会更有这样的便利和能力。
我是从三位伟人相似的情事中嗅出一点男权中心的味道。我很庆幸现在是2023年。不是1776年也不是1934年。女性不是那么完全从属地位了。
再说,(汉密尔顿)一剧的舞蹈部分。它其中涉及的一场群舞, 是一队男女舞蹈员扮成士兵样子, 持长木杆步枪跳舞表现美军坚决抗击英军的决心及斗志。 这段芭蕾舞让我想起了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里琼崖女子军队女士兵们, 持步枪跳集体舞表现女军人在枪林弹雨中顽强抗争不懈追求胜利的情 节。很蒙太奇的,几十年后, 百老汇剧里也有这种十几人持步枪跳芭蕾舞的相似片段。 让我直惊叹,(汉)剧编舞真是让内容决定形式, 是在利用一切手段表达剧情内容,没有什么禁忌的。
再说(汉)剧的舞蹈服装。 它有好几出集体舞片段中, 女演员们都是穿着紧身露臂带鱼骨小马甲, 下着曲线毕露的紧身裤袜跳舞(很像跳笆蕾舞男演员的跳舞裤)。 这造型让我依稀记起美国二三十年代西部牛仔电影里, 妓院里的交际女郎只穿着鱼骨紧身衣在内室搔首弄姿的媚态,以及我看到过的1900前后美国西部风尘女子的照片图录。不是我保守啊, 我要是那舞蹈演员穿着这舞蹈服会觉得这舞蹈服设计有点儿轻浮, 不尊重舞者的意思 。我没考据啊。1776年左右美国酒馆里的女酒保穿着这么SEXY?美国它是清教徒创国的好吗?这衣服的好处是特别好换衣服。 女舞蹈员直接套穿上一件军装长夹克就成了士兵演员, 穿上一件拖地长裙就成了上流社会的小姐,还不影响跳舞。 根据剧情转换服装容易, 因为女舞蹈员们相当于穿着打底内衣套在台上舞蹈几幕。
所幸女舞蹈演员身材都健美姣好,即使裸体都会很好看。 但百老汇正剧不能让女演员裸着跳舞,紧身内衣套也是一个选择。
我意思是我猜编舞导演肯定是男士, 他们主观里绝对有让女舞蹈演员用身体之美娱乐观众的意思。 这是在追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百老汇大腿片歌舞片里女性暴露穿着的传统吗? 这是我观摩几出百老汇剧里最性感的演出服了。 我不知该叫好还是叫衰?要是真的女权主义者坐在台下肯定老有意见了。反正我作为女性观众坐在台下心里是不太舒服的。
综上,就是我观(汉)剧的其他想法。也是抛砖引玉啊。我到美国不太久,对美国历史掌故的研究肯定没有编剧导演这些美国人深厚。但我也读一点儿书。观众对剧内事物有争议才是真正在看真正在捧场嘛。因为我还没读过别人的剧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