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上的飞龙鸟》(四十八)与牛顿相遇

来源: 2022-11-30 05:32:3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与牛顿相遇


    我没有接到上海来的第二封电报。过了两个星期,我接到了家裡的回信。正像我所猜的一样,来电报是给我提供请假的理由。妈妈说,要是农忙离不开,就抓紧时间复习;等到秋季,马上请假回家。

    那年头,用‘复习’这个字眼纯粹是往我们这一代人脸上贴金。打开中学数理化的教材,里面的内容陌生得像甲骨文一样。我们从来也没学过这些东西,说‘补习’还成,说‘复习’纯粹是自欺欺人了。

    77年9月底,河南屯的三个班把收上来的粮食装了车,把所有房屋的门窗都用木条钉死,就打起铺盖起程回三合了。

    这时连里大多数人已经做好了进套子房伐木的准备。指导员让各班统计明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凡是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今年冬天可以不上套子房。连里的领导说话算数,没作黄牛。夏天,我们这些人没开小差,现在连里也对我们高抬贵手。当然,这一定也和中央与省里再三发文有关。文件裡强调,各级领导务必给知识青年准备高考开绿灯。连里说,准备参加高考的人,可以留在村里复习,也可以回上海去准备。

    村里有将近二十个知青留了下来。现在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留在宿舍里,打开书本,看一天书。不干活去食堂吃饭,也不用觉得理亏。

    潇潇和已成为她男朋友的力海决定报考英语专业。力海通过收音机已经学了几年英语;潇潇从去年开始也和他一起拿著广播英语教材背单词。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我照例晃荡晃荡地去了潇潇住的发电厂,这个我们常常聚会閒聊的场所。

    今天晚上潇潇一个人在电厂。最近我们这些人碰头闲聊的频率下降了很多,因为我们这些人都要报考。我看大家今晚不会来了,就告辞要走。

    潇潇让我留下来坐一会儿。我坐在她的床铺一角,看著她在火墙边的炉头上烧水泡茶,又打开门到外屋的发电机房检查了一遍。发电机的隆隆声之响,门一打开,再放大嗓门也听不见别人讲话,直等潇潇回屋把门关上。之后几分钟裡,她一句话也没说。

    我想,大概今天她心境不好,或是又遇上了不顺利的事儿。潇潇人长得漂亮,性格爽朗外露,喜欢她的人不少。但是她也比较耿直强势,因此也有不少人受不了她,常常在背后议论她。不管怎样,我很高兴能在这种时候陪陪她。

    终于,潇潇开口了。她显然在小心地搜索著字眼。一边说著话,眼睛一边看著我,似乎怕吓著我:

    “秧秧,你知道,我和力海都很喜欢你…”

    怎么回事?这柔和的语气从那里来的?她那温柔的态度开始刺伤我了。

    “你知道我和力海的关係了。那天我和力海聊起来,我们怕你今后到电厂来会不自在。我想跟你说,我们会一直把你当我们的小弟弟看待。你任何时候想来这儿,尽管来,我们不会在意。我们不希望我们俩的关係影响我们这些朋友的…”

    听到这儿,我知道我们的关係已经发生了一种无法扭转的变化。人生只会往前走,朋友的关係总会进化,这和冬去春来一样,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

    我压著心里的刺痛,打断她的话。我说我知道,我也一样珍惜我们大家的友谊,我会常来,我会一直是他们的朋友。

    潇潇和力海谈恋爱已经几个月了,他们关係订下不久就告诉了我们,而直到此刻我才面对了这个现实。这时候,我正视了眼前那条潇潇不在其中的人生路途、那一条似乎光明在望但空空荡荡的旅程。

    离开电厂后,赶回了火墙烧得滚热而空无一人的宿舍。除了我之外,班里的人都上山去了套子房。关上灯后,我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 奇怪的是,起来后心里并没有预想的痛苦感;充满的只是空虚。我大概早就下意识地做好了放弃这本来就不属于我的东西。更强烈的感觉却是,两年多的这段经历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到今天,三合已经没有任何能够挽留我的东西了。 

    又过了几星期,潇潇和力海告诉大家,他们俩要一起‘转插’到安徽农村去。安徽离上海只要一天的旅程,离家比黑龙江要近多了。在这之前,潇潇已经好几次拒绝了她爸爸给她做的这个安排。现在的大形势变化了,我们的转变也不奇怪。

    老牛是连里的炊事班长,也是我们常在电厂聚会的哥儿们之一。虽然他不大开腔,我能看出来,他也是潇潇的崇拜者。老牛和力海并不怎么合得来。老牛为人非常质朴,他几次私下对我提到,我们这些人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他也常常和力海顶牛,但力海能辨,老牛生了气就走。我们就怪力海自以为是,太刻薄。尽管这样,老牛还是常常给我们做东西吃,力海吃得也不比别人少。

    老牛今晚大动干戈给潇潇和力海开筵送行。最近,老牛得意的是他终于掌握了‘拔丝土豆’的作法。拔丝土豆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带入东北的食品之一。先把白糖搅拌到烧得滚热的油锅里,等糖和油一起融化成金黄色的糖浆后,把熟土豆块倒入,快速搅匀后盛入盘中。吃前,用筷子挑起一块裹著糖浆的土豆,在桌上准备好的大碗凉水里浸一浸降温,再送入口中。要是火候掌握得好,土豆块可以在空中拉起半米多长的糖浆丝。不用土豆也可以用苹果或山药,做成拔丝苹果或拔丝山药。拔丝的糖浆要是太稀,就拔不出丝来。有时火候过了,糖浆就炭化了,像沥青一般。油温和油糖的比例是这一道菜成功的关键。老牛试验了不知多少次,最后终于掌握了做这道菜的技术。

    今晚这是一道主菜。

    不管拔丝用什么料,我对这道死甜死甜的菜从来都没兴趣。看到老牛把大盘拔丝土豆兴高采烈地端上来,我礼貌性地下一筷子,再和大家一起称赞一番。我感兴趣的只是肉食。有肉有酒,天下没有不好的宴席。

    今天晚上的饭桌上,大家吃得多说得少。潇潇的脾气格外不好,我们说话她很少搭腔,只是在老牛挑话题时还说上两句。没等大家吃完,她流著泪,说头疼,就下桌离开了。我们继续打扫战场,一个个地喝得上了头。我不久就跑出屋子,到外面大吐一场,第二天早上起来头还发晕。

    一星期之后潇潇和力海坐著东方红55走了。上拖拉机前,潇潇忍著泪,和大家逐个握手说再见,到我跟前握过手后,突然拥抱了我一下,让我的脸胀得通红。那时候,男女之间在公开场合是不接触身体的,授受不亲。别人看见好像倒也没有奇怪。我和力海互相拍了拍肩膀道别。他笑得很轻松,看上去似乎巴不得赶快离开。这我理解:既然决定走了,走得越快越好。干脆了断要比藕断丝连好得多。

    潇潇走后,我把忧郁的心情压在脑子底层,马上回到了一天十六小时的补习里。这时我发现数理化的吸引力大极了。我对物理的兴趣最浓。在接触牛顿物理学之前,我无法想像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章运动到头来可以用几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绘。文化大革命中大破‘天才论’,而这牛顿不是天才是什么?

    遗憾的是,牛顿这时才进入了我的生活。

    报考理工农医专业要考试四科:除了政治,数学,和语文外,那一年的物理和化学并作一门课来考。那年头,政治是不用准备的。准备数学,我有一本下乡时发的‘知识青年数学自学教材’和一本哥哥在上海排了通宵队才买到的‘高中几何’。哥哥还寄来了一本文化大革命前中等技术学校的物理教科书。 糟糕的是,我没有一本化学书。化学课本想尽方法在哪里也搞不到,就只能看下乡时带的‘农业基础知识’,背背氮磷钾和常见化学元素的符号而已。好在化学只占五十分,考砸了,但愿其他科能补上。

    我在小屋里闭门准备了一段时间后,我对自学的信心越来越强。这些科目尽管第一次接触时像看天书,但逼著自己来回看上几次,也就搞明白了。大学看来也不是遥不可及的,遗憾的是我没有需要的书本,没有足够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